《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跨星系文明对话 第三章 航线通星汉,共生向深空
“共生二号” 抵达 “银河系 - 仙女座过渡区引力节点” 的第三天,探测器的 “广谱信号探测器” 突然捕捉到一组微弱的 “低频脉冲信号”—— 信号频率与地球史前 “陶寺遗址观象台” 记录的 “节气脉冲” 完全一致,且信号中包含的 “星象编码”,与火星 “星际迁徙图” 上的 “远古航线标记” 存在明确关联。这一发现,让远在北平控制中心的团队与仙女星光带图书馆的研究小组同时沸腾。
“信号的传播轨迹,恰好沿着我们校准后的远古航线延伸,” 负责信号分析的王浩调出脉冲传播模拟图,“这不是自然天体发出的信号,更像是百万年前‘银河访客’留下的‘航线标记信号’—— 就像史前人类在迁徙路线上留下的‘路标图腾’,为后续追随者指引方向。”
林晓雅立刻指示 “共生二号” 启动 “信号溯源模式”,探测器调整晶体能源翼的角度,将信号接收灵敏度提升至最大。经过 24 小时的持续追踪,信号来源被锁定在引力节点外侧 1 光年处的一片 “星际尘埃云”—— 尘埃云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 “人工梳理” 痕迹,中心区域的尘埃密度分布,与地球史前 “祭祀遗址” 的 “图腾排列纹” 高度相似,推测是百万年前 “银河访客” 为标记航线而刻意改造的。
“尘埃云的核心,存在一个‘金属信号源’,” 王浩指着探测器传回的红外影像,“信号源的材质与地球史前‘青铜礼器’的合金成分存在 85% 的相似度,且表面刻有疑似‘太阳核心纹’的符号 —— 这很可能是‘银河访客’留下的‘航线信标’。”
共同体立刻启动 “五方实时会商” 机制,林晚秋、沈青崖在北平控制中心,光语者 A 在仙女星光带图书馆,玫瑰星、麦哲星的代表通过全息投影加入会议。经过讨论,各方一致决定:由 “共生二号” 向信号源发送 “跨星系通用问候信号”(融合五方核心符号的双脉冲编码),同时释放 “微型探测机器人”,靠近信号源采集符号数据与材质样本 —— 这是验证 “银河访客” 与地球史前文明关联的关键一步。
微型探测机器人靠近信号源时,传回的画面让所有人屏住呼吸:金属信号源的表面,清晰刻着 “太阳核心纹” 与 “双脉冲纹” 的组合符号,符号下方的 “星象坐标”,与校准后的远古航线 “引力节点序列” 完全吻合。更令人震惊的是,机器人采集的材质样本中,检测出了 “罗布泊地区特有的黏土成分”—— 这意味着,百万年前的 “银河访客”,确实来自地球史前文明!
“黏土成分的同位素年代测定显示,信号源已有 120 万年的历史,” 沈青崖拿着检测报告,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这证明地球史前文明在百万年前,就已具备跨星系航行能力,还与仙女星文明建立了稳定的航线联系 —— 我们今天重启的,不仅是一条航线,更是一段被遗忘的‘跨星系文明史’。”
信号源的发现,让 “远古航线重启计划” 迎来突破性进展。航线规划小组结合信号源的 “星象坐标”,对原有航线进行了优化:在 “银河系 - 仙女座过渡区” 新增 3 个 “信标停靠点”(对应信号源及周边两个疑似信标区域),每个停靠点都标注了 “太阳核心纹” 与 “双脉冲纹” 的组合符号,确保后续探测器能通过符号识别精准定位;同时,根据信号源的 “低频脉冲频率”,调整了玫瑰星 “脉冲导航系统” 的工作频率,使导航精度提升 40%。
“优化后的航线,就像在跨星系的‘高速公路’上增设了‘服务区’,” 林晓雅展示着新航线图,“信标停靠点不仅能为探测器提供导航修正,还能作为‘能源补给站’—— 我们可以在停靠点部署玫瑰星的‘晶体能源储存装置’,为跨星系航行的探测器补充能量,这正是百万年前‘银河访客’的智慧延续。”
就在航线优化工作顺利推进时,“共生二号” 的引力波通信系统突然接收到一组 “未知跨星系信号”—— 信号来自仙女座星系外侧,频率呈 “不规则跳跃”,与地球史前 “甲骨文占卜纹” 的 “随机刻痕频率” 相似,但编码逻辑与五方符号体系完全不同,无法通过现有翻译系统解读。
“信号的跳跃周期为 1.7 地球时,与仙女座星系外一颗‘中子星’的自转周期一致,” 埃琳娜教授快速分析数据,“这是典型的‘人工调制信号’,但从编码逻辑来看,发送者很可能是我们从未接触过的‘非同源文明’—— 这是共同体首次遭遇‘陌生宇宙文明信号’。”
面对未知信号,五方迅速制定 “分级应对方案”:第一阶段 “信号监测”,由 “共生二号” 持续追踪信号轨迹,记录信号的频率变化与编码规律;第二阶段 “符号比对”,将未知信号与五方符号库、地球史前 “未知符号库”(如良渚文化的 “玉琮刻纹”、银汉一号的 “古老神秘符号”)进行深度匹配,寻找解读突破口;第三阶段 “谨慎回应”,若找到解读线索,仅发送 “无干扰文明存在信号”(不含技术信息,仅传递友好意愿),避免暴露共同体核心技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