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跨星系文明对话 第二章 星语探同源,文明溯远古
“共生二号” 着陆仙女星的第十天,“跨星系文明共同体”(地球、银河一号、玫瑰星、麦哲星、仙女星)的 “远古线索研究小组” 正式进驻仙女星 “光带图书馆”。这座由**光带构建的建筑,内部悬浮着数万块刻有双脉冲符号的 “星石”,每一块星石都承载着仙女星文明不同时期的记忆 —— 而小组的核心任务,就是从这些星石中,寻找与地球史前文明关联的 “百万年印记”。
林晚秋首词 “符号扫描器”,对准一块表面布满螺旋纹路的星石。扫描器屏幕上,星石的双脉冲符号与地球北极 “冰原导航图” 的 “星象标记” 快速比对,当两者的 “恒星坐标参数” 重合度达到 92% 时,扫描器发出了清脆的提示音。“这颗星石记录的是百万年前的‘星际观测日志’,” 光语者 A 的光带环绕着星石闪烁,双脉冲信号经转化后清晰传来,“日志中提到‘来自银河旋臂的访客’,他们带来了‘圆形星符’,教会我们用‘星象定位’记录时间 —— 这与你们的‘太阳核心纹’高度相似。”
小组立刻将这颗星石的符号数据与地球史前符号库进行深度匹配,发现星石中 “圆形星符” 的内环刻度,与罗布泊太阳器的 “太阳公转周期纹” 完全一致;星符外侧的 “星象连线”,则与南美火地岛 “三角星象符号” 的 “恒星轨迹” 完全吻合。“这不是简单的相似,而是直接的文明传承证据,” 沈青崖指着匹配图谱,“百万年前造访仙女星的‘银河访客’,很可能就是地球史前文明的‘星际探索者’—— 他们带着太阳核心纹,将星象定位技术传给了仙女星。”
随着研究深入,更多关联线索浮出水面:一块记录 “能源采集技术” 的星石,其双脉冲符号展示的 “光聚能原理”,与非洲津巴布韦 “星能符号” 的 “能量聚存逻辑” 异曲同工;另一块描述 “宇宙创世传说” 的星石,用双脉冲组合出的 “生命起源图案”,与红山文化玉猪龙的 “螺旋生命纹” 在结构上完全对称 —— 这些跨越百万年、横跨两个星系的符号共鸣,让 “地球与仙女星文明同源” 的猜想逐渐清晰。
“最关键的发现在这里,” 和小雨突然招呼众人围向一块嵌在光带墙壁中的巨型星石,“星石上的双脉冲符号,记录了一条‘跨星系航线’,航线的起点是银河系的‘猎户座旋臂’(地球史前文明的核心活动区),终点正是仙女星 —— 而且航线中的‘引力弹弓节点’,与火星‘星际迁徙图’上的远古航线标记完全重合!”
这条航线的发现,让 “远古航线重启计划” 有了实质性依据。共同体立刻成立 “航线规划小组”,由林晓雅担任组长,整合五方技术资源:地球提供史前 “星象校准符号” 与现代航天数据,银河一号贡献 “星系引力图谱”,玫瑰星负责 “脉冲信号导航”,麦哲星提供 “螺旋聚能技术”,仙女星则开放百万年前的 “航线维护记录”。
但计划推进的首周,就遇到了棘手的技术瓶颈:航线中 “银河系 - 仙女座过渡区” 的 “引力节点坐标”,在地球史前星图与仙女星星石记录中存在 0.5 光年的偏差 —— 这个偏差看似微小,却足以让后续探测器在跨星系航行时,偏离安全航线,坠入恒星引力陷阱。
“偏差的根源是百万年来,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 负责坐标计算的王浩调出星系运动模拟图,“就像史前人类用古代星图导航时,会因恒星位移出现偏差,我们也需要找到‘跨时空坐标校准’的方法。”
光语者 A 突然想到光带图书馆中,一块记录 “星象变迁” 的星石 —— 星石上的双脉冲符号,展示了仙女星文明用 “固定恒星”(百万年来位置几乎不变的 “仙女座 α 星”)校准坐标的方法。“我们可以用‘仙女座 α 星’作为‘坐标锚点’,” 光语者 A 的光带投射出星石符号,“结合你们地球史前的‘星象校准符号’,建立‘双锚点校准模型’—— 用固定恒星修正星系位移带来的偏差。”
林晓雅立刻带领团队,将地球史前 “北极星校准纹”(刻在商周青铜鼎上的 “星象十字线”,以北极星为锚点修正方位)的逻辑,融入 “双锚点校准模型”。模型中,“仙女座 α 星” 与银河系的 “天狼星”(地球史前常用的导航恒星)形成 “跨星系坐标轴”,通过两者的相对位置,反向推算出 “过渡区引力节点” 的精确坐标 —— 经过三天的运算,坐标偏差被缩小到 0.001 光年以内,完全满足航线安全要求。
“这是百万年前与百万年后文明智慧的‘跨时空协作’,” 林晓雅看着校准后的航线图,“地球史前的校准符号,解决了仙女星星石记录的时空偏差;而仙女星的坐标锚点技术,让我们的史前星图在跨星系导航中重新发挥作用 —— 这就是‘文明同源’的真正力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