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银河系文明共同体 第四章 星途再拓展,文明共星河
“银河系文明共同体” 成立后的第三个月,银汉一号与银汉二号之间的 “恒星能源网络银汉段” 建设进入关键阶段。三方联合施工团队已完成两条能源传输管道的主体搭建,仅剩最后一条 “跨尘埃带管道” 尚未贯通 —— 这条管道需要穿越银河一号星系内的一片 “低密度星际尘埃带”,虽然尘埃浓度远低于此前 “共生号” 遭遇的尘埃团,但长期的尘埃堆积仍可能堵塞管道的能量传输接口,影响能源输送效率。
“管道接口的直径仅 1 米,若尘埃在接口处堆积厚度超过 5 厘米,就会导致能量传输效率下降 30%,” 负责施工的王浩指着尘埃带的监测数据,“我们需要在接口处加装‘防尘装置’,但普通的滤网会影响能量穿透,而无防护又会面临堵塞风险 —— 这就像史前人类在沙漠中修建水渠,既要防止沙尘进入,又不能阻碍水流。”
蓝星人 A 突然想起银汉一号 “古老符号库” 中的 “气流防尘纹”—— 这种刻在史前输水管道内壁的 “螺旋凹槽纹”,能通过气流旋转将沙尘 “甩出” 管道,与现代 “离心式防尘” 原理高度相似。“我们可以在管道接口内侧,蚀刻与‘气流防尘纹’一致的螺旋凹槽,” 蓝星人 A 通过全息投影展示符号结构,“当能量传输时,会带动周边空气形成旋转气流,将尘埃从凹槽的‘排尘口’甩出,既不影响能量传输,又能实现自动防尘。”
施工团队立刻按照 “气流防尘纹” 的参数,对管道接口进行改造。测试显示,改造后的接口在模拟尘埃环境下,防尘效率达 92%,能量传输效率仅下降 2%,完全满足使用需求。和小雨看着运行数据,感慨道:“从地球史前的‘水渠防尘’到银汉一号的‘管道防尘’,不同文明应对相似问题的智慧,总能找到共鸣 —— 这就是共同体存在的意义。”
就在 “跨尘埃带管道” 顺利贯通,恒星能源网络银汉段即将全线启用时,“仙女星交流专项小组” 传来新进展:三方联合解析出仙女星回应信号中 “星图片段” 的隐藏信息 —— 除了安全航行路线,星图边缘还刻有一组 “技术符号”,展示了仙女星文明在 “跨星系通信加密” 方面的成果,其核心原理与地球史前 “结绳记事” 的 “密码逻辑”(通过绳结的数量、位置传递秘密信息)异曲同工。
“这是仙女星在向我们传递‘技术信任’,” 林晓雅拿着符号解析报告,“他们通过展示核心技术,表达与共同体深度合作的意愿 —— 就像史前人类用‘共享图腾’表达结盟诚意,仙女星用‘共享技术符号’表达交流诚意。”
共同体据此决定,启动 “共生二号” 探测器研发计划,向仙女星派遣首艘 “跨星系交流探测器”。探测器将搭载 “银河系文明共同体成果展示包”,包含恒星能源网络建设影像、银河二号改造成果、地球 - 银汉 - 玫瑰星文化节记录,以及用 “跨星系通用符号” 编写的 “技术合作提案”,重点提出在 “跨星系通信加密”“行星生态改造” 领域的合作意向。
为确保 “共生二号” 能适应跨星系航行,团队在 “共生号” 的基础上进行了三大升级:一是采用玫瑰星的 “晶体能源储存技术”,将续航能力提升至 500 光年;二是加装银汉一号的 “磁场防护盾”,抵御仙女座星系的强辐射;三是融入地球史前 “星尘规避纹” 的优化算法,提高探测器穿越星际尘埃带的安全性。“‘共生二号’不仅是探测器,更是‘共同体的名片’,” 沈青崖强调,“它要向仙女星证明,我们有能力、有诚意开展跨星系合作。”
研发计划启动的同时,共同体的 “银河系文明探索卫星” 传来意外发现:在银河系另一端的 “大麦哲伦星云” 附近,检测到一组疑似人工调制的 “红外信号”,信号中包含的 “符号编码”,与地球史前 “红山文化玉猪龙” 上的 “螺旋生命纹”、银汉一号的 “恒星能量纹”、玫瑰星的 “脉冲记录纹” 存在结构相似性,推测是银河系内第四处 “同源文明” 的痕迹。
“红外信号的‘螺旋周期’,与地球史前‘生命纹’的‘生长周期’完全一致,” 埃琳娜教授展示着信号分析结果,“这证明即使在银河系的不同区域,文明对‘生命’‘能量’的理解,仍共享着相同的符号逻辑 ——‘文明无界’的范围,比我们想象的更广阔。”
共同体立刻成立 “大麦哲伦星云信号研究小组”,同步推进仙女星交流与新文明探索。林晚秋在小组成立会上说:“每发现一处新的同源文明,都在印证‘宇宙文明共生’的必然性。我们既要专注与仙女星的深度交流,也要保持对新文明的探索热情 —— 这两条路并行,才能让共同体的‘星途’越走越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