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子缓缓驶入甘肃地界时,一股独特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风里的味道发生了变化。秦小鱼像一只好奇的小猫一样,将鼻尖凑近车窗缝,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她那 185cm 的高挑身材,使得她无需踮脚就能轻松够到车顶的遮阳板。此刻,她正单手撑着额头,另一只手则在手机备忘录上忙碌地写写画画。那是她新列出的一份甘肃美食清单,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名称。
从着名的兰州牛肉面到张掖炒炮,甚至连武威山药米拌汤的做法都被她详细地抄录了半页之多。显然,对于这次甘肃之行,秦小鱼不仅充满了期待,还做足了功课,准备好好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美食。
“闻到没?是花椒混着麦秸秆的味儿!”她侧过脸,阳光透过车窗落在她脸上,把脸颊的绒毛照得根根分明。她今天穿了件砖红色的棉麻衬衫,领口随意地解开两颗扣子,露出点锁骨的弧度,往下是微微收紧的腰线,再往下,牛仔裤把臀部包裹得恰到好处——她总说自己是“微胖界的扛把子”,可这该收该放的曲线,分明是老天爷精心调配的比例。
我握着方向盘笑,看她指尖在“靖远羊羔肉”几个字上画了个圈:“这才刚进平凉,就惦记着靖远的肉了?”
“那是,”她扬了扬手机,屏幕上是张油亮亮的羊羔肉照片,“攻略说靖远的羊吃的是甘草,喝的是矿泉水,肉香得能把魂勾走。”她忽然往我身边凑了凑,衬衫的袖子蹭过我的胳膊,带着点皂角的清香,“而且你看,我这身红衣服,跟甘肃的丹霞多配,拍照肯定好看。”
车子拐进崆峒山脚下的国道时,路边开始出现卖平凉牛肉饼的小摊。金黄的饼子在鏊子上滋滋冒油,摊主用铁钳翻个面,油星溅在炭灰里,腾起阵带着肉香的烟。秦小鱼拍着方向盘喊:“停!必须尝尝这个!”
摊主是个戴白帽的回族大叔,见我们停车,笑着掀开保温箱:“刚出炉的,加了牛肉和洋葱,香得很。”秦小鱼买了四个,递我一个时,指尖被烫得直甩:“快拿,烫死我了。”
牛肉饼的外皮脆得掉渣,咬下去时“咔嚓”一声,里面的牛肉馅混着洋葱的甜,烫得舌尖发麻却舍不得松口。秦小鱼吃得急,饼渣掉在衬衫上,像撒了把碎金,她浑然不觉,只顾着往嘴里塞:“比西安的肉夹馍更脆,洋葱太提味了!”
我帮她摘掉肩上的饼渣,指尖触到她衬衫下的肩膀,骨头纤细却带着点肉感,不像我,瘦得能摸到嶙峋的肩胛骨。“慢点吃,”我说,“后面还有更多好吃的。”
“知道啦。”她含糊不清地应着,又咬了一大口,嘴角沾着的油星在阳光下闪着光,像只偷吃东西的小松鼠。
当我们抵达兰州时,太阳已经逐渐西沉,夜幕悄然降临。黄河岸边的路灯纷纷亮起,柔和的灯光洒在河面上,仿佛给黄河披上了一层银色的薄纱,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秦小鱼兴奋地拉着我的手,径直奔向大众巷。还没走到巷口,一股浓郁的香气就扑鼻而来,那是牛肉面特有的味道!这股香气犹如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住了我们的脚步,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停下了前行的步伐。
这股香气是如此的霸道,它是由牛肉汤、香菜、蒜苗和辣椒油等多种食材混合而成的独特味道。牛肉汤的醇厚、香菜的清新、蒜苗的辛辣以及辣椒油的火辣,相互交织,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刺激着我们的嗅觉神经,让人垂涎欲滴。
“就这家!”她指着“占国牛肉面”的招牌,玻璃门里蒸腾的热气把“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标语糊得有点模糊。我们刚坐下,穿白大褂的师傅就提着铜壶过来,问:“要毛细还是二细?”
“我要大宽!”秦小鱼抢着说,眼睛盯着师傅手里的面团,“越宽越有嚼头。”
“我来二细。”我说。
师傅应着,转身走到案板前,面团在他手里像活了似的,抻、拉、甩、扯,转眼就变成宽宽的面条,“啪”地甩进滚水里。秦小鱼看得直拍手:“比变魔术还厉害!”
面端上来时,青花瓷碗里的汤清亮得能看见碗底,白萝卜片白得像玉,辣椒油红得发亮,上面撒着翠绿的蒜苗和香菜,金黄的面条卧在中间,像幅流动的画。秦小鱼先喝了口汤,烫得吐舌头,却还是说:“鲜!比家里炖的牛肉汤浓多了,带着点花椒的麻。”
我挑起二细的面条,筋道中带着点韧劲,裹着汤汁送进嘴里,牛肉的香、萝卜的甜、辣椒的辣混在一起,熨帖得从舌尖暖到胃里。秦小鱼用筷子夹起片酱牛肉,肥瘦相间,入口即化:“这牛肉卤得太到位了,咸淡刚好。”
吃到一半,她忽然指着隔壁桌的甜醅子:“我要那个!”甜醅子是用青稞发酵的,像稠稠的粥,上面浮着层白沫,喝起来带着点酒香和甜味。秦小鱼舀了一勺,眼睛亮起来:“像带酒味的醪糟,好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