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有限度的握手,在爱琴海潮湿的夜风中持续了大约十七秒——这是后来江辰系统日志里记录的精确数值。对于林晚星而言,那十七秒却仿佛被无限拉长,她能清晰地感知到江辰指尖从冰凉的僵硬,到微微回勾时那生涩的试探,再到最后,一种极其细微的、仿佛融雪般悄然渗出的暖意。
他没有更多的动作,只是任由她握着,像一艘刚刚经历风暴、终于找到临时锚地的船,小心翼翼地停泊在这片刻的安宁里。
当林晚星最终缓缓松开手时,江辰几乎是同步地、不着痕迹地将手收回,重新垂在身侧。他没有看她,目光依旧投向遥远的M31,仿佛刚才那场跨越了内部重重障碍的接触,只是观测间歇一次微不足道的系统自检。
但林晚星看到了他耳廓边缘那尚未完全褪去的、极淡的红晕,以及他比平时略显急促的呼吸节奏。他的“容错协议”显然正在高负荷运行,处理着这远超常规社交礼仪的数据输入。
“星光……确实有延迟。”林晚星也望向那片来自远古的星系,轻声接上了他之前的话题,“但重要的是,它最终抵达了,不是吗?而且,依然……很美。”
她没有去纠结他情感认知的“延迟”,而是选择了肯定那“抵达”本身的价值。
江辰沉默着,似乎在咀嚼她话语中的逻辑。过了片刻,他才低低地“嗯”了一声,算是回应。
两人没有再说话,只是并肩站在星空下,直到夜露渐重,才默默返回室内。
自那晚之后,小岛上的生活似乎进入了一种新的节奏。那种刻意维持的疏离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自然、却也更加微妙的亲近。
江辰不再将自己完全封闭在静默或纯粹的技术性活动中。他开始更频繁地出现在林晚星作画的露台,有时会带来一杯他按照“优化后配方”冲泡的、温度恰好是她偏好的希腊咖啡;有时则会安静地坐在一旁,看着她调色、运笔,偶尔会就某个色彩搭配或构图比例,提出他基于数据模型,却意外地切中要害的建议。
他甚至开始尝试进行一些极其简单的、非功能性的对话。比如,他会指着海边一块被海浪冲刷得圆润的石头问:“这种形态的生成,是海水动能长期作用下的熵增结果,还是岩石内部晶体结构差异导致的选择性侵蚀?” 或者,在品尝当地一种酸甜的果实时,他会评论:“这种风味组合,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强度,高于平均水平百分之三十七。”
这些问题和评论依旧带着浓厚的“江辰特色”,但林晚星能感觉到,他是在努力寻找一种能够与她共享的、关于这个世界的“描述语言”。他不再仅仅将她视为一个需要被保护和支持的对象,而是开始将她作为一个可以交流感知与发现的“同伴”。
林晚星也以最大的耐心回应着他这些笨拙的探索。她会和他讨论海浪与石头的哲学,会和他一起分析那种果实风味背后的生物化学原理。她发现,当他处于这种“认知探索”模式时,他内部的那种“不协调参数”会显着降低,眼神会变得像好奇的学生一样专注而明亮。
他们一起跟着老酿酒师学习辨别不同年份葡萄酒的细微差别,一起在陶艺作坊里尝试制作更复杂的器形(失败率依然很高),一起在夜晚辨认星座和行星。
过程缓慢,甚至有些幼稚。但正是在这些看似无意义的、低效的日常碎片中,某种东西正在悄然重建。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宣言,而是像珊瑚虫分泌钙质一样,一点点堆积起信任与理解的基底。
然而,现实的引力从未真正消失。
一天午后,林晚星的加密通讯器收到了文景发来的一条冗长信息。信息详细汇报了“星火之窗”社区的近况,新成员融入带来的挑战,几个备受瞩目的新艺术项目的进展,以及……欧盟议会那边的最新风向。
正如江辰所预测,在他主动退出并剥离资产后,提案通过的势头受到了遏制。但“黑曜石画廊”联盟并未放弃,他们转变策略,开始游说对特定类型的“高影响力AI艺术”进行分级监管和强制性的伦理评估。这依然是一条试图束缚手脚的锁链。
文景在信息末尾谨慎地提到,社区内部和一些合作方,都开始关切林晚星和江辰的“未来规划”。长时间的“消失”和“静默”,在某些人眼中,可能被解读为退缩或无力。
林晚星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心情有些复杂。她享受这小岛上的宁静,享受与江辰之间这种缓慢而真实的靠近。但她也知道,他们不可能永远躲在这里。他们的根,他们未竟的事业,还在那个喧嚣的世界里。
她将信息的内容简要地告诉了正在露台上调试一个小型天文望远镜的江辰。
江辰听完,手上的动作没有丝毫停顿,只是淡淡地回应:“预料之中。陆衍的团队在处理。”
他的语气平静,仿佛那场远在布鲁塞尔的博弈,只是一场与他无关的棋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