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辰为“星火之窗”社区构建的新资源分配算法,如同一位无声而高效的管理者,悄然上线运行。其效果立竿见影,社区内因资源争夺而产生的摩擦显着减少,一些真正有潜力但缺乏支持的年轻创作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助力,社区的整体活力和创造力似乎都提升了一个台阶。文景在内部报告中不无惊叹地写道:“这套算法的精妙与公平,远超市面上任何已知的解决方案,它似乎……能理解创作者真正的需求。”
林晚星看着报告,心中滋味复杂。她知道这算法的来源,也知道江辰在构建它时,恐怕更多是基于冰冷的逻辑和效率最大化原则,而非对“创作者需求”的温情理解。但无论如何,结果是好的。这让她更加确信,江辰重构后的能力,如果运用得当,将能产生巨大的正面价值。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社区内部因新算法而氛围向好之际,一股新的、更具针对性的暗流,开始从外部涌来。
这一次,攻击的焦点不再是林晚星个人,也不再是“星火之窗”与星宸科技的关系,而是直指那套刚刚上线的、表现卓越的分配算法本身。
几家颇具影响力的科技媒体和艺术评论刊物,几乎在同一时间,发表了主题相近的深度分析文章。它们不再使用模糊的暗示和情绪化的抨击,而是摆出了看似客观、专业的数据和逻辑。
文章承认新算法的高效与公平,但随即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质疑:这套算法的决策过程是否足够“透明”?一个如此复杂、智能且影响力巨大的系统,其内部的权重设定、价值判断依据究竟是什么?由谁来监督它不会产生潜在的“算法偏见”?更重要的是,这套算法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是“星火之窗”社区,是林晚星,还是……背后的星宸科技,或者说,是那个刚刚经历了“技术问题”、状态成谜的江辰?
“当艺术社区的命运,被一个无法解释其内部逻辑的‘黑箱’算法所左右时,我们是否正在亲手扼杀艺术最宝贵的‘不确定性’与‘人性’?”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以此作结,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和忧虑。
这股风潮比之前的舆论攻击更加危险。它抓住了数字时代最敏感的神经——算法伦理、数据主权和技术的不可解释性。甚至连“星火之窗”社区内部,也开始出现分裂的声音。一些成员在受益于算法的同时,也开始担忧自身创作的自由度是否会受到无形的影响和规制。
“这是有备而来。”陆衍在加密通讯中,语气凝重地对林晚星和江辰(通过通讯器旁听)分析,“对方非常了解技术伦理的痛点,并且精准地利用了江辰近期‘消失’又‘回归’所带来的神秘感和不信任感。我怀疑背后有专业的科技伦理组织,或者……更专业的公关公司在操盘。”
林晚星感到一阵疲惫。刚刚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更大的、更复杂的伦理和信任危机接踵而至。她看向坐在一旁、面无表情听着分析的江辰。
“算法逻辑可以公开。”江辰平静地陈述,“核心代码已进行模块化封装和注释。解释性文档可以在二十四小时内生成。”
“问题不在这里,江总。”陆衍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奈,“公众和大部分社区成员,看不懂那些复杂的代码和文档。他们要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对控制权的‘感觉’,一种相信系统不会背叛的‘安全感’。而这,恰恰是技术最难直接提供的。”
江辰沉默了,似乎在处理这个非技术性问题。
林晚星开口问道:“陆衍,你有什么建议?”
“我们需要一场公开的、透明的对话。”陆衍回答,“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解释,更需要理念层面的沟通。我们需要向社区,也向外界表明,‘星火之窗’的核心价值依然由‘人’来守护,技术只是工具。而且……”他顿了顿,“江总,可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露面。”
通讯器那头,江辰的呼吸几不可察地停顿了一瞬。
林晚星的心也提了起来。让刚刚经历重构、尚在艰难适应“人性”世界的江辰,去面对公众的质疑和审视?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冒险。
压力不仅来自外部。
江瀚川再次出手了。这一次,他绕开了林晚星,直接向星宸科技董事会施加压力。一份由他授意起草的、措辞严厉的质询函被摆在了董事会议程的首位。质询函的核心内容直指江辰近期“不稳定”的状态,质疑他是否还适合担任星宸科技的决策核心,并要求对他在“星火之窗”项目上投入的、不符合常规商业逻辑的巨大资源(包括那套新算法)进行彻底的独立审计。
“星宸科技是一家科技公司,不是慈善机构,更不是某个个人实现其艺术梦想的提款机。”质询函中的这句话,充满了江瀚川式的冷酷与功利。
这不仅仅是商业层面的施压,更是一次家族内部的公然逼宫。江瀚川在利用外部危机,试图彻底剥夺江辰对星宸科技的控制权,将他重新纳入家族设定的轨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