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千年的时光,只有那些青铜机关持续不断的运转声在幽闭空间中回荡,那声音如同千年古寺的晨钟暮鼓,带着某种神秘的韵律,时而急促如骤雨敲窗,时而舒缓如溪水潺潺。青铜齿轮相互咬合发出的金属摩擦声,在这片密闭空间里形成了奇特的共鸣,仿佛整个洞穴都在随着机关的节奏呼吸。
我疲惫地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眼前的系统界面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如同银河倾泻,令人眼花缭乱。全息投影中不断闪现着复杂的几何图形和天文符号——浑天仪的轨迹、八卦的方位、黄道十二宫的星图,每一个符号都蕴含着古人深邃的智慧,却又彼此交织成一幅难以解读的密码画卷。
不行,这个密码系统太复杂了。我不得不承认这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手指在全息键盘上快速敲击,试图破解其中的规律,它融合了三种不同的历法系统——巴比伦的朔望月周期、古埃及的恒星历,甚至还有玛雅人的金星历法。更棘手的是,系统检测到其中嵌入了自毁机制,一旦推演错误超过三次,整个机关群就会彻底锁死。
龙渊闻言立即提高了警惕,他的手已经按在了腰间的特制武器上,目光锐利如鹰:锁死会引发什么后果?具体的威胁等级是多少?他的声音在洞穴中产生轻微的回响,与机关的运转声形成奇特的二重奏。
我调出系统的风险评估模块,一组红色警报立即弹出,在全息投影上投下不祥的血色光影:根据能量读数分析,锁死可能触发洞穴的封闭机制,或者...释放某种防御性物质。这些青铜管道内流动的液体含有高浓度的汞,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2克,这在古代墓葬中很常见,但如此精密的运用还是首次发现。
何甜甜担忧地看着四周不断运转的机关,手中的环境监测仪发出轻微的提示音:空气中的汞蒸气浓度正在缓慢上升,现在已经达到0.01毫克/立方米。按照这个速度,两小时内就会超过安全标准。她调整着仪器的灵敏度,继续补充道,根据《古代墓葬防护体系研究》记载,秦始皇陵中就使用了类似的水银防御系统。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其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可见这种技术在秦汉时期已经相当成熟。
姬昭若有所思地抚摸着身旁一处雕刻着云雷纹的青铜组件:《考工记》中确实记载过金人司汞,以护陵寝的说法。不过将水银防御系统与天文历法密码结合,这种设计理念已经超出了普通墓葬防护的范畴。
就在众人陷入沉默时,孙雪忽然轻声道:让我试试。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在这片机械的喧嚣中显得格外清晰。
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她缓步走向机关群中央,将手轻轻放在一处雕刻着二十八星宿图案的青铜组件上。她闭上眼睛,呼吸逐渐变得悠长而平稳,整个人仿佛与周围的机械运转声融为一体。奇妙的是,当她接触机关的瞬间,附近几个齿轮的运转速度明显放缓,发出更加柔和的声响,如同暴躁的野兽被驯服。
她在做什么?何甜甜压低声音问道,同时记录着能量读数的变化,仪器显示,机关内部的能量流动正在改变方向,这太不可思议了!
姬昭眼中闪过明悟的光芒:这是精绝国祭司传承的触物读心之术。我在敦煌遗书中看到过相关记载,传说中,技艺高超的工匠会在作品中留下自己的精神印记,就像画家在画作中留下签名一样。《考工记》中就有匠心独运,物我两忘的说法。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载过,某些能工巧匠制作的器物会带有特殊的。
片刻之后,孙雪的脸色突然微变,她睁开双眼,眸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这些机关...有某种。不是活物的情绪,而是设计者留下的意志烙印,就像...就像一段被封印在青铜中的记忆。她的手指轻轻颤抖着,仿佛在感受着某种无形的波动。
什么意思?何甜甜好奇地凑近,手中的仪器对准孙雪感应的区域,机关怎么会有情绪?这不符合物理学定律。
孙雪的手指轻轻划过机关表面的纹路,声音带着几分敬畏:设计者很谨慎,但不残忍。他在警告,而非杀戮。整个机关群的核心思想是...考验智慧,而非置人于死地。她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语,就像一位严厉的老师,设置难题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希望他们能够突破自我。
她指向左侧一组正在缓慢转动的齿轮:那里有善意,是安全的方向。我能感受到设计者在那里留下的期待和赞许。又指向右侧一组发出低沉嗡鸣的装置,那里充满警惕和排斥,仿佛在说此路不通。那里的能量场充满了防御性。
我立即根据她的提示重新调整系统推演方向。果然,在左侧机关区域,系统的防御性分析显示此处的风险系数明显较低,能量波动频率稳定在4.2赫兹,这是典型的和谐振动。太神奇了,我忍不住赞叹,你的感应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这就像是...在迷宫中得到了设计者本人的指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