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第七船坞,只有零星的应急灯在远处闪烁,像黑暗中警惕的眼睛。我背着工具箱,快步穿过冰冷的金属通道,靴底踩在地面的碎屑上,发出轻微的 “咯吱” 声,在寂静的环境里格外清晰。距离实机测试还有 30 分钟,按照系统计划,现在需要完成最后一项关键操作 —— 绕过 “老兵” 号破损的主控系统,通过指令注入工具,向三个推进器上传临时控制协议,夺取直接控制权限。
“主控系统虽已瘫痪,但仍残留基础权限锁定机制,若直接通过个人数据板发送点火指令,会触发推进器的‘权限验证失败’保护程序,导致无法启动。” 系统的光幕上弹出主控系统与推进器的连接示意图,红色虚线标注着 “失效的权限验证通道”,“指令注入工具可模拟主控系统的权限签名,跳过验证步骤;系统生成的临时控制协议(命名为‘野路子 V1.0’)虽功能简陋,仅包含‘点火 / 熄火’‘转速调节(3 档)’‘紧急停机’三个核心指令,但可满足实机测试的基础需求。”
我蹲在 APU 舱室的金属地面上,从工具箱里掏出那个巴掌大的指令注入工具 —— 这是昨天从废弃训练舰设备舱里拆下来的老旧设备,外壳上 “联邦军工 CI-05” 的标识已经模糊,接口处还残留着褐色的锈迹。系统提示需要先清理接口针脚,再通过专用数据线连接到推进器的 “应急控制接口”,最后与个人数据板建立通讯,完成协议上传。
“第一步:清理指令注入工具的 DB-9 接口针脚,使用细砂纸轻轻打磨氧化层,再用酒精棉片擦拭,确保针脚接触良好。” 系统的机械音像精准的计时器,我捏着细砂纸,小心翼翼地打磨接口里的 8 根针脚 —— 针脚比绣花针还细,稍不注意就会掰断,我屏住呼吸,每打磨一下都要停下来观察,直到针脚露出银白色的金属光泽,才用酒精棉片仔细擦拭,去除残留的粉末。
接下来是连接专用数据线 —— 这是一根两端接口不同的线缆,一端是 DB-9 公头(连接注入工具),另一端是定制的 4 针接口(连接推进器应急控制接口)。我先将线缆插入注入工具,听到 “咔嗒” 一声轻响,确认连接到位;然后提着线缆,弯腰钻进 1 号推进器所在的左舷维护通道 —— 通道狭窄到只能侧躺,膝盖顶着冰冷的舱壁,后背被突出的金属支架硌得生疼,手电筒的光束只能照亮前方半米的范围。
1 号推进器的应急控制接口藏在喷嘴下方的金属盖板后,我用螺丝刀撬开盖板,露出一个小巧的 4 针接口。当我准备将数据线插入时,系统突然警报:“错误!接口针脚定义与工具不匹配 —— 推进器应急接口针脚 1 为‘电源正’,针脚 2 为‘信号正’,而数据线当前针脚 1 为‘信号正’,针脚 2 为‘电源正’,直接插入会导致短路,烧毁注入工具!”
我的手猛地顿在半空,冷汗瞬间浸湿了后背。如果不是系统及时提醒,这一下失误就会让整个测试前功尽弃。“解决方案:使用针脚重组工具(工具箱内的小型镊子),小心挑出数据线接口内的针脚,交换 1 号和 2 号针脚的位置,再用热熔胶固定(从废弃电路板上拆解的微型热熔胶棒,可用打火机加热软化)。”
我颤抖着掏出镊子,捏着针脚根部,一点点将它们从接口塑料座里挑出 —— 针脚与塑料座的咬合很紧,需要用指甲顶住镊子尾部发力,指尖很快就泛白。交换位置后,我用打火机加热热熔胶棒,小心地涂抹在针脚根部,固定好位置。等待胶水流淌的几十秒里,我的心脏一直狂跳,生怕针脚在后续操作中脱落。
当数据线终于成功插入推进器接口,注入工具的电源灯亮起微弱的绿光时,我才长长舒了口气,慢慢从狭窄的维护通道里挪出来,后背已经被汗水浸透,贴在衣服上冰凉刺骨。
回到 APU 舱室,我将指令注入工具与个人数据板通过 USB 线连接,光幕上立刻弹出 “设备已识别:CI-05 指令注入器(固件版本 1.2,需升级至 1.5 以兼容临时协议)” 的提示。系统自动开始推送固件升级包,进度条缓慢爬升,每一秒都像在煎熬 —— 距离实机测试只剩 15 分钟,要是升级失败,就只能放弃今天的测试。
“固件升级完成,开始校验临时控制协议‘野路子 V1.0’…… 校验通过,协议大小 128KB,包含 3 类指令,15 条执行逻辑。” 系统的提示音让我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光幕上弹出协议的简易流程图:个人数据板发送指令→注入工具模拟权限签名→推进器接收并执行→实时反馈执行状态(成功 / 失败)。
“现在开始向 1 号推进器上传协议,预计耗时 2 分钟,期间需保持所有设备连接稳定,禁止移动数据线。” 我将个人数据板放在平稳的金属板上,用石块压住数据线,防止意外移位。光幕上的上传进度条从 0% 开始缓慢推进,下方的实时日志不断刷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