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号” 驾驶舱内,新聚变核心的淡蓝色能量指示灯稳定闪烁,凯的终端屏幕上,“护盾系统升级方案” 正与 “希望方舟” 号偏导护盾技术文档并列显示。随着新核心提供的澎湃动力,原本因能量不足而受限的护盾升级计划,终于具备了落地条件 —— 团队的下一个目标,是打造一套能同时抵御能量攻击与实体冲击的 “多层叠加护盾”,彻底解决之前面对追猎者时 “护盾易破碎” 的致命短板。
“‘老兵号’现有护盾是传统的‘单层能量屏障’,靠单一频段的能量流形成防御面,面对追猎者的‘深渊粒子炮’时,能量屏障很容易被高频粒子击穿,而且无法抵御实体弹丸的撞击。” 凯指着屏幕上的护盾失效模拟图,画面中,深渊粒子炮的淡紫色光束击中护盾后,屏障瞬间出现裂纹,不到 3 秒就彻底破碎,“而‘希望方舟’号的偏导护盾技术,核心在于‘多频段能量耦合’—— 通过不同频段的能量流叠加,形成具有‘弹性缓冲’能力的防御层,既能偏导能量攻击,又能通过能量流的震荡抵消实体冲击。”
雷诺站在屏幕旁,目光停留在偏导护盾的结构示意图上:“但这种技术的能耗肯定很高吧?之前我们的旧核心连维持单层护盾的满功率运行都困难,新核心虽然动力强劲,能支撑这种多层护盾吗?”
“这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凯调出能量消耗模拟数据,“纯照搬‘希望方舟’的偏导护盾,能耗会达到旧核心输出功率的 180%,就算新核心提升了 50% 的功率,也只能维持 15 分钟的满功率运行。所以我们需要做‘适应性改造’—— 保留偏导护盾的多频段耦合原理,简化能量流层级,打造‘三层叠加’的轻量化版本。”
星璃走到终端前,灵能轻轻覆盖在屏幕上的技术文档,能 “感知” 到偏导护盾能量流的运行轨迹 —— 创世文明的设计中,护盾能量流分为 “高频偏导层”“中频缓冲层”“低频加固层”,三层通过量子耦合形成联动,攻击来袭时,高频层先偏导能量粒子,中频层缓冲冲击力,低频层则作为最后防线加固屏障。“我们可以将高频层的频段范围缩小,只针对追猎者常用的深渊能量频率,这样能减少 30% 的能耗;同时将低频层与新核心的能量输出直接绑定,通过实时调整能量供给,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浪费。”
团队立刻分工展开工作:凯负责护盾控制系统的代码重构,将偏导护盾技术的核心算法与 “老兵号” 现有系统适配;莉娜则在武器测试舱搭建模拟攻击平台,准备用不同类型的武器验证新护盾的防御效果;星璃协助校准能量流频段,确保三层护盾能精准响应攻击类型;雷诺则全程监控新核心的能量输出,确保升级过程中核心不会因负载过高出现故障。
三天后,“多层叠加护盾” 的硬件改造率先完成。“老兵号” 船体外部,12 个新安装的 “护盾能量发生器” 均匀分布在舰首、舰身和舰尾,发生器外壳采用与新核心相同的超分子自修复合金,能在护盾受损时同步修复发生器本身。凯在驾驶舱内启动护盾激活程序,终端屏幕上的能量输出曲线开始快速攀升,新核心的功率指针从常规运行的 40% 升至 75%,12 个发生器同时发出淡蓝色的能量光晕,逐渐在船体周围形成一层半透明的屏障。
“第一层‘高频偏导层’激活!能量频段已锁定深渊能量常用的 12.7-15.3GHz 范围,能耗占新核心输出的 25%!” 凯的声音带着兴奋,屏幕上的护盾监测图显示,高频层的能量流正以每秒 50 次的频率快速震荡,形成一道无形的 “能量滤网”。
星璃的灵能延伸至护盾外侧,能清晰 “看到” 高频层的能量流轨迹 —— 它们像细密的网,当她用灵能模拟深渊粒子的攻击时,粒子刚接触护盾就被高频能量流 “弹开”,无法穿透屏障。“偏导效果比预期好!高频层对深渊粒子的偏导率达到 92%,剩下的 8% 能量会被第二层缓冲层吸收。”
随着凯按下 “激活第二层” 的按钮,新核心的功率指针进一步升至 85%,护盾的颜色从淡蓝色转为浅蓝色,屏障表面泛起细微的波纹。“中频缓冲层激活!采用‘弹性能量流’设计,能通过能量波纹的震荡抵消冲击力,能耗增加 20%,当前总能耗占新核心输出的 45%!”
莉娜在武器测试舱启动了 “实体弹丸发射器”,一枚直径 10 厘米的合金弹丸以亚光速射向护盾。弹丸击中中频层时,屏障表面的波纹瞬间放大,像水面遇到石子般泛起涟漪,弹丸的速度在波纹的缓冲下逐渐降低,最终停留在屏障外侧,被能量流缓缓 “推离” 船体。“实体冲击测试成功!弹丸的动能被完全抵消,护盾没有出现任何裂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