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I指标让韩风得以窥见市场多空力量的纯粹对比,但他很快意识到,这种“强弱”的判断,缺乏一个明确的空间坐标。价格在什么位置算是“高”,什么位置算是“低”?市场的波动性是在加剧还是在平复?这些问题,RSI和之前的指标都无法给予直观的解答。他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同时界定价格运行空间、衡量市场波动情绪,并能动态反映支撑与压力的工具。这个工具,就是由约翰·布林格先生创造的,集趋势、波动、支撑压力于一体的综合性指标——布林带(Bollinger Bands, 简称BOLL)。
当韩风在K线图上叠加布林带指标时,一个由三条曲线构成的、随着价格波动而自动宽窄变化的通道呈现在他眼前。这个动态的通道,仿佛为无序的价格波动构建了一条有弹性的“河道”,瞬间让图表的可读性大大增强。他立刻被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所吸引。
布林带由三条线构成:
· 中轨(MB):通常为股价的N日简单移动平均线(**A),最常用的是20日均线。这条线是布林带的核心,代表了趋势的“中枢”或“平衡点”。
· 上轨(UP):中轨 K倍的标准差。通常K取2。它代表了价格在趋势方向上,基于近期波动率所能达到的、相对较高的压力边界。
· 下轨(DN):中轨 - K倍的标准差。同样通常K取2。它代表了价格在趋势反方向上,基于近期波动率所能达到的、相对较低的支撑边界。
“标准差……”这个统计学名词让韩风略感陌生,但他很快理解了其在布林带中的核心作用:标准差衡量的是价格相对于平均线(中轨)的平均离散程度,即价格的波动率。 波动越大,标准差越大,布林带的上下轨就越宽;波动越小,标准差越小,布林带就越窄。
“太精妙了!”韩风不禁感叹,“布林带不是一个固定宽度的通道,而是一个能根据市场‘脾气’(波动性)自动调整宽度的‘智能通道’。”
他首先研究了布林带最基础的功能:动态的支撑与阻力。
· 在上升趋势中,股价通常会在布林带的中轨与上轨之间运行。中轨构成重要的支撑,而上轨则构成动态的压力。每一次回调至中轨附近,都可能是不错的买点;而触及上轨,则意味着短期可能超买,需警惕回调。
· 在下降趋势中,股价通常在中轨与下轨之间运行。中轨构成动态的压力,而下轨则构成动态的支撑。每一次反弹至中轨附近,都可能受到压制;而触及下轨,则意味着短期可能超卖,可能产生反弹。
· 在横盘震荡中,股价往往在上下轨之间来回运动,此时上下轨构成了非常有效的箱体上下沿。
为了验证,他调出一只处于稳健上升趋势中的白马股K线图。果然,在整个上升过程中,股价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布林带中轨上方运行,多次回踩中轨都获得了有效支撑,随后继续向上轨发起冲击。这条20日均线构成的中轨,完美地扮演了“趋势生命线”的角色。
然而,布林带最富魔力、也最让韩风着迷的部分,在于其“收口”与“张口” 所蕴含的市场语言。
· 收口(收缩):当布林带的上、下轨逐渐向中轨靠拢,通道变得异常狭窄时,这种现象称为“收口”。它标志着市场的波动率降到了极低的水平,多空双方处于一种暂时的、脆弱的平衡状态。这通常是市场在“蓄势”,如同压缩的弹簧,预示着新一轮强劲的单边行情即将到来。“收口”本身并不指示方向,只预警变盘在即。
· 张口(扩张):当布林带的上、下轨快速向两侧分离,通道骤然变宽时,这种现象称为“张口”。它标志着波动率急剧放大,新的趋势(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已经强劲启动。价格突破狭窄的通道束缚,选择了明确的方向。
韩风立刻在历史图表上寻找“收口变盘”的经典案例。他找到了一只长期横盘震荡的股票,其布林带收口至极窄的状态,几乎成了一条直线。随后,一根放量长阳线拔地而起,不仅突破了盘整区间,也使得布林带瞬间向上“张口”,一轮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就此展开。“收口预示着暴风雨前的宁静,而张口则是暴风雨本身的来临。”他记下了这个生动的比喻。
接下来,他学习了如何利用布林带与价格的相对位置来捕捉交易信号。
· “碰、触、穿、离”上轨:当股价触碰或刺穿布林带上轨时,这通常是一个短期卖点或警示信号,表明价格短期超涨,可能回调。但如果股价紧贴着上轨持续上行,甚至“脱离”上轨在外运行,这非但不是卖点,反而是极端强势的特征,不应轻易下车。
· “碰、触、穿、离”下轨:当股价触碰或刺穿布林带下轨时,这通常是一个短期买点或关注信号,表明价格短期超跌,可能反弹。同样,如果股价紧贴下轨持续下跌,是极端弱势的表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