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韩风的书桌上铺满了打印出来的上市公司财报。他刚刚完成对三家不同公司——贵州茅台、宝钢股份和一家创业板科技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初步梳理。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包裹着他,他感觉自己终于能像拆解精密的机械一样,窥见企业运营的内在逻辑了。然而,一股新的、更为强烈的困惑也随之升腾而起。
这三家公司,一家是盈利稳健的白酒巨头,一家是规模庞大的钢铁央企,另一家是尚在投入期的科技新锐。它们的财报特征迥异,资产结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状况天差地别。那么,一个最现实、也最核心的问题出现了:作为投资者,我到底应该为它们支付什么样的价格?或者说,市场目前给它们的定价,是贵了,还是便宜了?
他知道,不能仅仅因为茅台赚钱多就无脑买入,也不能因为那家科技公司暂时亏损就全盘否定。他需要一把“尺子”,一种通用的、可以横向和纵向比较的标尺,来衡量企业的“价格”与其“价值”之间的关系。这把尺子,就是估值指标。而所有估值指标的起点,无疑就是最常用、也最经典的市盈率(PE) 和市净率(PB)。
他的探索,从市盈率开始。
市盈率(Price-to-Earnings Ratio),其核心公式很简单:PE = 公司总市值 / 年度净利润,或者等价于 PE = 每股股价 / 每股收益(EPS)。
韩风尝试用最直白的方式理解它。他再次启动了他的“奶茶店模型”:
假设他的“韩风奶茶店”每年稳定净赚10万元(净利润)。现在,他因为个人原因想把奶茶店盘出去。一个买家经过考察后,愿意出价100万元买下他的店。
那么,这笔交易的市盈率就是:100万 / 10万 = 10倍。
“这个10倍意味着什么?”他自问自答,“它意味着,买家愿意为他每年赚取的1元利润,支付10元的价格。或者说,假设奶茶店未来盈利能力不变,买家需要10年时间才能通过利润收回他的投资成本。”
“回本年限”——这个朴素的概念,让市盈率瞬间在韩风脑中鲜活起来。它本质上衡量的是投资的回报期,或者说是市场愿意为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支付的“溢价倍数”。
他立刻回到股市,查看贵州茅台的市盈率。软件显示,其静态市盈率大约在三十多倍。
“也就是说,市场认为,投资茅台,需要三十多年才能回本?”这个数字让他有些吃惊。他迅速对比宝钢股份,市盈率可能只有几倍。而那家尚在亏损的科技公司,市盈率一栏显示为“-”,代表无法计算,因为分母净利润为负。
为什么差异如此巨大?韩风意识到,市盈率绝非一个孤立的数字,其背后蕴含着市场的预期。
· 低市盈率:可能意味着公司增长缓慢,市场对其未来悲观,只愿意给予较低的估值;也可能意味着公司被市场低估,存在投资机会。
· 高市盈率:通常意味着市场预期公司未来利润会高速增长,当前的“高价格”是在为未来的“高增长”买单。茅台的高市盈率,反映的正是市场对其品牌护城河和持续提价能力的极度认可。而一旦高增长预期落空,高市盈率的股票将面临巨大的“戴维斯双杀”风险(即利润下降和估值下降的双重打击)。
· 负市盈率/无意义:对于周期性亏损或处于早期投入阶段的公司,市盈率指标暂时失效。
他还学到了市盈率的几种变体:静态PE(用去年年报净利润)、滚动PE(TTM,用最近四个季度净利润)、动态PE(用预测的明年净利润)。他明白,最常用也相对最可靠的是滚动PE(PE-TTM),因为它最能反映公司近期的盈利能力。
理解了市盈率,韩风转向了另一个重要指标——市净率(Price-to-Book Ratio)。
市净率(PB) = 公司总市值 / 期末净资产,或者 PB = 每股股价 / 每股净资产(BPS)。
这一次,他的理解更为直接。净资产,就是资产负债表上“所有者权益”的总和,代表公司理论上清算后属于股东的价值。市净率衡量的,是公司的市场交易价格相对于其账面净资产价值的溢价(或折价)程度。
他再次请出他的奶茶店:
奶茶店的净资产(所有设备、存货、现金减去负债)经过评估,价值20万元。如果他还是以100万元的价格卖出,那么这笔交易的市净率就是:100万 / 20万 = 5倍。
这意味着,买家为他奶茶店账面上1元的净资产,支付了5元的价格。
“什么样的公司,其市场价会远高于账面价呢?”韩风思考着。他立刻想到了茅台。茅台的品牌价值、强大的客户黏性、近乎垄断的行业地位,这些无比珍贵的“无形资产”,在会计上极难被准确计量并放入资产负债表。因此,其巨大的“内在价值”通过高昂的市净率体现了出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