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夏夜总带着挥之不去的潮热,即使开了风扇,书房里的空气还是黏糊糊的。李建军坐在书桌前,后背的衬衫已经被汗浸湿了一片,他却没心思顾——旧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亮着,文档里“高并发危机”章节的字数正一点点增加,光标跳动的节奏,像极了当年服务器后台的数据流。
每天晚上,等李梦洗漱完睡熟,秀兰收拾好厨房,建军就会钻进这个不足五平米的小书房。书桌是当年租房子时买的二手货,桌面边缘已经掉漆,右上角还留着李梦小时候画的涂鸦;台灯是秀兰去年给他买的护眼款,暖黄色的光刚好笼罩住键盘和屏幕,不会刺到眼睛。他把白天整理好的技术文档摊在桌角,一边回忆,一边敲键盘,有时候想起某个关键细节,还会翻出旧的测试报告确认——比如2007年那次高并发危机,服务器第三次崩溃时的监控数据,他记得峰值请求量是1200QPS,但不确定具体数值,特意找出压在抽屉最下面的纸质报告,确认后才敢写进文档。
“当时我们的服务器是双核2G内存,根本扛不住600家商户同时在线的请求。”建军对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第一次崩溃后,我让小吴临时扩容带宽,结果没用,请求量还在涨;第二次崩溃时,我突然想到‘双服务器分流’——把社区商户和商圈商户的数据分开存储,社区商户走1号服务器,商圈商户走2号服务器,再用Nginx做负载均衡,按商户ID的奇偶分配请求……”
他还特意在文档里插入了一张手绘的服务器架构图——用鼠标画的简单线条,标注了“分流规则”“数据同步频率”,甚至连当时用的Nginx版本号都写了进去。“得写详细点,不然年轻人看了也不知道怎么操作。”他小声嘀咕,想起白天小王问他“什么是负载均衡”时的迷茫眼神,更觉得这些实操细节不能少。
不知不觉,窗外的路灯已经熄灭了大半,墙上的挂钟指向凌晨一点。建军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刚想站起来活动活动,书房门被轻轻推开,秀兰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来,脚步放得很轻,怕吵到他。
“怎么还没睡?”她把牛奶放在桌角,顺手把落在他额前的头发拨到旁边,指尖触到他的额头,“怎么这么烫?是不是中暑了?”
“没事,可能是风扇吹多了。”建军笑了笑,拿起牛奶喝了一口,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缓解了熬夜的干涩,“马上就写完这节,再检查一遍就睡。”
秀兰没多说什么,只是走到台灯旁,轻轻转动灯杆,把灯光调亮了些——之前她发现,建军总因为灯光太暗,不自觉地凑近屏幕,怕他伤眼睛。她又拿起桌角的扇子,站在他身后,轻轻扇着风,没说话,只是偶尔帮他把滑下来的文档推回去。
建军盯着屏幕,心里却暖暖的。他想起以前在南方电子做北斗芯片时,经常加班到深夜,秀兰也是这样,不管多晚,都会留一盏灯,等他回家;后来到了乐居,做物联网项目时,她还帮他整理过商户反馈的手写记录,说“你写的字太潦草,我帮你抄一遍,省得你以后看不懂”。这么多年,不管他顺境还是逆境,秀兰从来没抱怨过,只是默默陪着他。
“别扇了,你也早点睡。”建军转过身,握住她的手,“我这就保存文档,明天再写。”
“不急,你慢慢来。”秀兰抽回手,帮他把牛奶杯收起来,“我在客厅看电视,等你写完。”
接下来的一周,建军每天都这样熬夜写作,书稿的框架慢慢清晰起来。他把全书分成8章,每章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实操重点:
第1章:硬件选型的“12维法则”——不仅有12个品牌芯片的对比表(包含价格、功耗、定位精度、抗干扰能力),还写了“如何根据场景选芯片”,比如“城中村选抗干扰强的,商圈选定位精度高的”,甚至附了当时跟供应商谈判的技巧,比如“用竞品报价压价时,要带具体测试数据,别光说‘别人更便宜’”。
第2章:高并发危机的“硬件冗余解法”——详细记录2007年的应急案例,附监控数据截图、服务器配置参数、Nginx分流代码片段,还加了“避坑指南”,比如“扩容前要先测瓶颈,别盲目加带宽”。
第3章:低功耗优化的“供电逻辑重构”——画了供电线路的前后对比图,标注了“加电容储电”“睡眠模式唤醒机制”的具体实现,甚至写了“如何用万用表测功耗”,连工具型号都没漏。
第4章:数据加密的“三层防护网”——结合上周的加密bug案例,写了“权限校验、数据脱敏、传输加密”的具体步骤,附了修复bug时的代码片段,还提醒“每次更新软件前,一定要查加密模块的完整性”。
第5章:商户落地的“需求翻译术”——记录了他跟几十家商户沟通的经验,比如“商户说‘耗电快’,其实是怕换电池麻烦,要推荐‘续航久 换电池方便’的方案”“商户说‘不好用’,要追问‘具体哪步不好用’,别光听表面需求”,还附了“沟通记录表”的模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