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居生活的研发部办公室里,空气安静得能听见旧电脑的风扇声。创新业务部在隔壁楼层,隐约传来欢呼声——大概是直播功能的测试数据达标了,而建军的工位前,只有实习生小王偶尔抬头问一句“李总,这个终端的历史数据要存多久”,剩下的时间,只有键盘偶尔敲击的轻响。
自从上周修复完数据加密bug,物联网团队又回到了“无事可做”的状态。陈总没再安排新任务,商户那边也没提新需求,建军每天坐在工位上,看着借的旧电脑屏幕,要么发呆,要么反复检查终端的后台数据,像个找不到方向的航船。
“不能再这么耗着。”周三早上,建军打开抽屉,翻出了三年来积攒的技术文档——有打印出来的终端硬件设计图,边缘已经泛黄;有手写的测试笔记,上面还留着咖啡渍;还有商户反馈的手写记录,有的商户甚至用红笔标注“这个功能太好用了”。他把这些文档分门别类,装进三个蓝色的文件夹,放在桌上,像三座小小的“技术纪念碑”。
第一个文件夹是“硬件选型与优化”。他翻开第一页,是2007年刚启动物联网项目时的芯片对比表——表格里列了12个品牌的芯片,从“功耗”“定位精度”“价格”到“抗干扰能力”,每一项都用红笔标注了优缺点。他手指拂过表格里的“深圳华星芯片”,想起当时为了选这款芯片,他和供应商谈了5次:第一次供应商报180元/片,他带着测试数据上门,说“你们的芯片在高楼区定位误差超过8米,比竞品差2米,得降价”;第三次他拿着竞品的报价单,说“隔壁厂商报140元,你们要是能到150,我订1000片”;直到第五次,供应商终于松口,握着他的手说“李工,你是我见过最较真的技术”。
“李总,您这表格比我们教材还详细。”小王凑过来,看着表格里的测试数据,眼里满是佩服,“我上周帮商户修终端,拆开机子看了,就是用的这款芯片,定位真的准,在城中村那种高楼密集的地方,误差都不到5米。”
建军笑了笑,翻到下一页——是低功耗优化的“芯片供电逻辑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画了供电线路,还标注了“睡眠模式下功耗降至5mA”的优化点。“当时商户反馈终端耗电太快,换电池太频繁,我们熬了三个晚上,才把供电逻辑改好。”他指着图里的红色线路,“这里加了个电容,能储存微量电流,睡眠时不用唤醒主芯片,省电又稳定。”
小王点点头,小声说:“要是创新业务部也能这么注重细节就好了,他们上周做的直播界面,连字体大小都没统一,用户投诉说看不清楚。”
建军没接话,只是把逻辑图抚平——他知道,现在说这些没用,创新业务部有陈总和张昊撑腰,没人会在意“细节”。他继续整理第二个文件夹“软件与数据方案”,里面最厚的一份是“高并发危机解决方案”,记录了2008年终端用户突增时的应对过程:当时600家商户同时在线,后台服务器崩了三次,他带着团队在公司熬了两天,最终用“双服务器分流”——把社区商户和商圈商户的数据分开存储,再用负载均衡分配请求,才解决了问题。文档最后,还贴着当时团队的合影,小吴和小陈笑得一脸疲惫,却眼里有光。
整理到傍晚,三个文件夹终于装满了。建军把它们摞在桌角,看着这堆承载了三年心血的文档,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成就感,也有失落。这些技术方案,曾经帮商户解决了多少问题,可现在,却只能躺在文件夹里,无人问津。
晚上回家,建军把文档摊在客厅的茶几上,想再梳理一遍。秀兰端着刚炖好的排骨汤走过来,看见满桌的图纸和笔记,笑着问:“今天怎么把工作带回家了?不是说最近不忙吗?”
“没事做,整理整理以前的文档,怕时间长了忘了。”建军拿起一碗汤,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
秀兰坐在他旁边,拿起一份“商户反馈记录”,上面有个餐饮商户写着“自从装了终端,顾客多了三成,每月多赚5000块”。“这些都是你做的好事啊。”她指着记录,“要是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方法,帮更多商户解决问题,多好。”
建军心里一动,打开电脑,在搜索框里输入“物联网终端 硬件 互联网 书籍”。页面跳出来,大多是讲纯硬件设计的《物联网终端硬件开发指南》,或者讲纯软件的《互联网接口设计实战》,没有一本把“硬件选型、数据分流、高并发应对、商户落地案例”结合起来的书——要么太理论,要么太片面,根本没有实操价值。
“市面上居然没有一本实用的书。”建军皱着眉,翻了十几页搜索结果,还是没找到。
“你不是整理了这么多案例吗?”秀兰凑过来看电脑屏幕,手指点了点桌上的文档,“你自己写一本啊?把你怎么选芯片、怎么解决高并发、怎么跟商户沟通的经验都写进去,肯定有很多人需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