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传第二十九
本篇详尽地阐述了先师在漫长的行医实践中所传授的宝贵经验,每一条都是无比实用的智慧结晶,堪称医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古代,医学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技术,更是关乎民生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柱。作为一位极具智慧的统治者,黄帝深知此理,他曾感慨道:“我听闻先师在医学领域有许多独到的心得,这些心得并未被记载于经籍之中。我愿倾听这些智慧,将其珍藏,并作为行医和治国的准则。这样一来,上可治民,下可保身,使百姓免于病痛之苦,实现上下和睦,恩德遍及天下,子孙后代亦能受益无穷,永不断绝。你能否将这些心得传授于我?”
岐伯说,先师的杰出弟子,怀着敬仰之情回答道:“您所问之事,意义深远。无论是治民还是治身,无论是治理大事还是小事,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家,无不依赖于一个道理 —— 顺行。所谓的顺行,不仅仅是指阴阳、经脉、气血的顺逆,更重要的是百姓人民的情志要顺。只有顺应自然和人的本性,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就好比春种秋收,遵循自然的规律,方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黄帝若有所思,进一步询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顺呢?”
岐伯答道:“进入一个国家,要深入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到了一个家庭,要细心询问人家的忌讳,尊重他人的**和信仰;进入别人的堂屋,要明白人家的礼节,以示对主人的尊重;临床看病时,要详细问清病人所适宜的事项,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实现真正的顺行。”
黄帝又关切地问:“怎样才能使病人感到舒适呢?”
岐伯耐心地解释道:“因为内热而导致病人患上多食易饥的消渴病,用寒治就会感到舒适;属于寒邪内侵一类的病,用热治就会感到舒适。胃中有热,则消化食物快,使人心有空悬之感而常感饥饿;肚脐以上的腹部皮肤有发热感,是肠中有热,排泄的粪便是黄色的如小米粥一样;肚脐以下小腹部有发寒的感觉,是肠中有寒,则会出现肠鸣腹泻;胃中有寒,肠中有热,则表现为腹胀而且泄泻;胃中有热,而肠中有寒,则表现为易饥饿而小腹胀痛。这些症状看似复杂,但只要对症下药,病人自然会感到舒适。”
黄帝接着提出疑问:“胃热想要喝凉饮,肠寒想要喝热饮,二者相互矛盾,怎样做才是合适的呢?还有那些王公大人位居高位享受着肉食厚禄、生活优裕的人,骄横自大、随心所欲而轻视别人,从来不肯接受别人的规劝,禁止他便是违背他的意愿,顺从他的意愿却会加重他的病情,怎样做才是合适的呢?又该从何着手治病呢?”
岐伯深思熟虑后回答:“人之常情,莫不是恶死而乐生。坦诚告诉他们哪些是有危害的,引导他们遵从与病情相适宜的做法,开导他们以解除心中的痛苦,即使再不通情达理的人,哪里还能不听从劝告呢?首先,要详细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困惑,然后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于矛盾的情况,可以在饮食起居和药物治疗上采取折中的方法,逐步调整,使病人的身体达到平衡。同时,也要注重心理疏导,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黄帝继续追问:“那么,具体的治疗方法是怎样的呢?”
岐伯答道:“春夏之际,应先治其标,而后再治其本;秋冬之际,应先治其本,而后治其标。这是因为春夏之时,阳气旺盛,人体易于外感,故先治其标;秋冬之时,阴气盛,人体易于内伤,故先治其本。就好比在治理国家时,先解决眼前的紧迫问题,再逐步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黄帝又提出一个问题:“对于那种互相矛盾的情况,应当如何做才合适呢?” 岐伯说:“为了适宜这种情况,对于病人的饮食起居和衣服,也要根据天气变化而予以调整使之适应。天冷时不受凉,天热时不出汗,饮食时热而不烫、寒而不冷,寒热适中。这样,真气就能固守于内,邪气就不会进一步侵害了。同时,还要注重病人的心理状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病情的影响。”
五瘾津液别第三十六
本篇深入探讨了五谷所生化的津液,将其分为五类:溺与气、汗水、眼泪、唾液、水胀,并详细分析了它们各自生成的原因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黄帝问岐伯说:“饮食从口而入,输送到肠胃,其化生的津液分别为五:当天寒而衣薄时,就变为小便与气;当天热而衣厚时,就成为汗液;当遇悲哀伤痛一起时,则为眼泪;当中腹部有热,胃功能缓时,就为唾液;当邪气逆行,则气机闭塞不通,水气不通便滞留而为水胀。这些现象,我虽然知道,但还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生成的。请教其中的道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