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心怀天下,以万民为子,不仅关心百姓的生活,还对他们的健康状况忧心忡忡。他深知百姓生活不易,常常遭受疾病的折磨,因此希望找到一种既不用药物,也不用砭石的方法来治疗疾病。经过深思熟虑,黄帝想到了用细小的针来疏通经脉、调理气血,增强人体的逆顺出入往来与汇合。
为了让这种方法能够代代相传,黄帝决定为其确立明确的法度和准则。他希望这些法度和准则能够永远不会消失,永远流传不断,而且简单易用,让人难以忘怀。于是,他开始着手建立这些准则,用不同的章节来区分内外不同的内容,以明确气血在人身中循环往复的规律。
此外,黄帝还意识到要想让后人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种方法,就必须详细说明各种针具的形状及用途。因此,他决定首先制定一部《针经》,将这些内容都记录下来。黄帝对岐伯说:“我想听您讲讲关于《针经》的情况。”
岐伯回答道:“好的,请允许我按照顺序将其梳理清楚,从小针开始,一直到九针结束,详细讲述其中的规则。小针的关键在于其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但要达到精妙的境界却并非易事。水平一般的医生往往会拘泥于手法的表面形式,而真正高明的医生则能够洞悉其中的神机奥秘。这真是神奇啊!气血循行的经脉门户,同时也是病邪入侵人体的关键通道。如果没有认清疾病的本质,又怎能知晓疾病产生的根源呢?针刺的奥妙之处,就在于掌握针刺的速度和节奏。”
水平一般的医生往往只会机械地死守四肢关节的穴位,而高明的医生则会紧紧抓住气血运行的关键时机。经气的循行,始终离不开穴位这个关键节点;而穴位所蕴含的玄机,却是极其微妙的。当经气到来时,不可盲目地迎合它进行补法操作;当邪气逐渐衰减时,也不可强行追逐它进行泻法操作。
掌握气机变化规律并据此施治的人,在针刺时会顺应经气的来势,手法轻松自然,毫不费力,就如同箭在弦上,无需紧绷弓弦即可射出。相反,如果不了解气机变化的规律,就不敢轻易下手,就像扣在弦上的箭,虽然已经准备好发射,但却因为心中没底而犹豫不决,难以射出。
因此,要想准确把握针刺的时机,就必须熟悉经气的往来规律。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准地判断何时应该进针,何时应该留针,何时应该出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然而,那些医术平庸的医生往往对此一无所知。他们对如此神奇奥妙的道理一窍不通,只有医术高明的名医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真谛。
当正气衰退时,称为逆;当正气恢复时,称为顺。明白了逆顺的道理,医生在针刺时就可以果断出手,无需再犹豫不决。如果在脉气逆行时错误地使用泻法,那么正气必然会更加虚弱;如果在邪气正盛时错误地使用补法,那么邪气必然会更加炽盛。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迎着邪气而泻,随着邪气的消退而补。这就如同治水一样,要顺着水流的方向进行疏导,而不是逆流而上。只有用心去体会其中的微妙变化,才能真正掌握针刺之道。
在针刺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针法。如果患者气虚,那么我们就应该使用补法,以补充其体内的正气;如果患者气盛,那么我们就应该使用泻法,以泻除其体内的邪气。对于气血郁结的患者,我们要予以破除,使气血畅通;对于邪气盛的患者,则要用攻邪法,以驱除其体内的邪气。
《大要》中说:“进针慢而出针快并急按针孔的为补法,进针快而出针慢不按针孔的为泻法。”这里所说的实和虚,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处于一种似有似无的状态。我们需要通过查探气来的缓慢与急速,来决定是使用留针还是去针。无论是用补虚法还是泻实法,最终的目的都是要使患者感到若有所得或者若有所失。
虚实补泻的要点,以九针之法最为奇妙。九针各有其不同的形状和用途,可以根据不同的病症和患者的体质来选择使用。或补或泻都可以通过针刺来实现。
泻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首先,要手持针刺入穴位,当感觉到针下有得气的感觉后,需要摇动针身,使针孔扩大,然后再将针慢慢旋转并拔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体表的阳气得以排出,同时也能使邪气随着针的拔出而泄去。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出针时用手指按压针孔,这种方法被称为内温。这样做会导致血气无法疏散,邪气也无法排出体外。
而补法的操作则有所不同。在进行补法时,应该顺着经脉的运行方向进针,进针时要显得漫不经心,同时用手轻轻按压针身。行针导气的感觉就像蚊虫叮咬皮肤一样,好像要停下来,又好像要飞走。当感觉到针下有气时,就像琴弦突然断裂一样迅速出针。出针时,右手将针拔出,左手则迅速按压针孔,以防止经气外泄。这样一来,经气就会被留住,如同关闭了外门一样,中气自然会充实起来,而且不会有血液流出。如果有血液流出,应该及时将其擦拭干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