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解的是《八正神明论》,这一篇章详细阐述了四时八正与人体气血盛衰以及针刺补泻之间的关系。其中,提出了“上工救其萌芽”和“下工救其已成”这两个重要论点,强调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意义。
所谓“上工救其萌芽”,就是指高明的医生能够在疾病初起、尚未成形之时就进行诊治,从而将疾病扼杀在摇篮里,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而“下工救其已成”则表示医术稍逊一筹的医生,往往只能在疾病已经形成、症状明显之后才开始治疗,此时病情可能已经较为严重,治疗难度也相应增加。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泻必用方”和“补必用员”的补泻之法。这意味着在进行针刺治疗时,对于实症应该采用方形的针法,以达到泻实的目的;而对于虚证则应使用圆形的针法,以实现补虚的效果。这种补泻之法的运用,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灵活掌握。
最后,《八正神明论》还强调了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诊治的重要价值。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倾听患者的声音、气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切诊患者的脉象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出更为合适的治疗方案。
黄帝向岐伯请教关于用针技术的法则,岐伯回答说需要依据天地运行之道,并结合日月之光来体会。黄帝表示希望能听到更详细的解释,岐伯进一步阐述道,针刺之法必须观察日月星辰以及四时八正之气的变化,只有当气稳定时才能进行针刺操作。
岐伯解释说,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气候温和、日色晴朗的时候,人的血液就会润泽通畅,而卫气会上浮;相反,当天气寒冷、日色阴沉时,人的血液就会滞涩不畅,卫气也会下沉。这种气血的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针刺治疗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当月亮刚刚升起时,它的光芒柔和而微弱,就像人类的血气开始生成精气一样,卫气也开始在身体内周行。随着月亮逐渐变得圆润明亮,人体的血气也会逐渐充实起来,肌肉也会变得坚实有力。然而,当月亮渐渐隐去光芒,变得黯淡无光时,人体的肌肉就会相应地减弱,经络也会变得空虚,卫气也会随之衰减,此时人的形体就会显得相对孤独和脆弱。
因此,我们应该顺应天时的变化来调剂血气。在寒冷的天气里,人体的气血运行相对缓慢,此时不宜进行针刺治疗,以免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而在温和的天气里,气血运行较为顺畅,此时进行针刺治疗就不会有太大的阻碍,所以不要迟疑。
另外,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我们也需要注意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在月亮初生的时候,人体的血气刚刚开始生成,此时不宜使用泻法,以免损伤初生的血气;而在月亮正圆的时候,人体的血气最为充实,此时也不宜使用补法,以免造成血气的壅滞。至于月黑无光的时候,人体的气血处于相对虚弱的状态,此时最好不要施治,以免加重身体的负担。
总之,这就是所谓的得天时之气而调治气血。我们要依照天体运行的规则,按照月亮盈亏盛虚的现象,随着日光的变换来确定气血的部位,并平心静气地站着等待时机的来临,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治疗,达到最佳的效果。
所以说:当月亮刚刚升起时,人体的阴气开始生长,如果此时腹泻,就会使内脏更加虚弱;而当月亮圆满时,人体的血气最为充盈,如果此时进补,就会使血气更加充满而溢,导致脉络中有血液留滞,这种情况被称为“重实”;当月亮黑无光的时候,人体的经气容易受到扰乱,此时施治就会被称为“乱经”。这样必然会引起阴阳相错,真气与邪气不分,邪气深入留滞于内,从而导致外虚内乱,深重的病邪也就随之产生了。
黄帝问道:“那么,利用星辰八正四时观察些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通过观察星辰,可以测定日月循行的度数。观察八正,可以测出八风的虚邪之气何时到来。而观察四时,则可以分别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的变化所在,以便根据时序进行调养,从而避免八方不正之气的侵犯。假如人的体质虚弱,再遇到虚邪贼风天气的侵袭,那么两虚相互感应,邪气就会侵犯到筋骨,进而深入伤害五脏。”高明的医生救治他,就如同为他披上了一层坚不可摧的铠甲,使他免受伤害。黄帝听闻此言,不禁感叹道:“妙哉!”对于取法星辰的道理,他已然明了,此刻,他渴望岐伯能进一步阐释如何效法前人。
岐伯微微一笑,娓娓道来:“效法前人,首当其冲的是要洞悉针治的原理以及前人的经验总结。若想将古人的智慧在现代得到验证,必须先洞察日之冷暖、月之盈亏,仔细观察四时气候的浮沉变化,以此来调养身体,方能见到确切的疗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