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巷老宅的栀子花树又迎一年盛花期,枝头繁花压弯新枝,甜香漫过院墙,与巷口老字号糕点铺的桂花糕香气缠在一起,酿成初夏最动人的味道。苏念坐在庭院的石桌旁,指尖抚过一本泛黄的线装书——这是张建国老人捐赠积蓄时,一并托付的锦华商号学徒手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当年的公益账目与助人琐事。
“在看什么?”陆沉舟端着两盏新沏的碧螺春走来,将茶杯放在她手边,目光落在手册上,“张爷爷的这本手册,倒是比账本更有温度。”
“是啊,你看这里。”苏念指着其中一页,“民国三十五年,商号资助了一个失去双亲的少年,不仅给了学费,还记录着‘每月送糙米三斗,布料一匹,逢年过节需上门探望’。当年的公益,真的做到了细枝末节。”
陆沉舟俯身细看,字迹虽显稚嫩,却透着认真:“三位创始人当年说‘公益不是施舍,是守望’,果然不是空话。我们现在的助学计划,也该多些这样的人文关怀,不能只停留在资金资助上。”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汽车鸣笛声,秦峰带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进来,老人手里捧着一个古朴的木匣,眼神里满是敬畏。“陆总,苏小姐,这位是李老先生,他是当年锦华商号公益救助点的见证者,今天特意来捐赠一件传家宝。”
“两位好,我叫李守义,今年八十七岁了。”老人声音略带沙哑,却中气十足,“我小时候家里穷,就是靠锦华商号的救助才活下来的。这木匣里的东西,是当年商号的掌柜亲手交给我父亲的,让我们世代保管,说等合适的时机,交给真正传承商号初心的人。”
李守义打开木匣,里面铺着红色绒布,放着一枚完整的栀子花纹章和一封封口的信件。纹章比他们之前见过的更大,边缘刻着“锦华公益,薪火相传”八个小字,光泽温润,显然被精心呵护了数十年。
“这是……商号的公益总章!”周老禾闻声赶来,看到纹章后激动不已,“当年三位创始人各持半章,总章由公益负责人保管,象征着最高的公益使命。没想到还能见到它!”
李守义小心翼翼地取出信件,信封上写着“致锦华公益传承人”,落款是三位创始人的联名。苏念接过信件,指尖微微颤抖,轻轻拆开。
信纸上的字迹苍劲有力,穿越近百年时光依旧清晰:“夫公益者,非一时之举,乃一世之诺;非一人之力,乃众人之心。吾等创立商号,以栀子为信,取其纯洁坚守之意。愿后世传承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途远而懈怠,守初心,行正道,让栀香满人间,让正义护家国。若遇困厄,可凭总章召集商号旧部后人,共赴危难,共守初心。”
读完信件,庭院里一片寂静。这封跨越近百年的信,不仅是三位创始人的嘱托,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李老先生,感谢您的信任。”陆沉舟郑重地接过木匣,“我们一定会守护好这枚总章,践行三位创始人的嘱托,把公益事业做到底。”
李守义含泪点头:“我父亲临终前说,等看到有人真正把商号的公益传承下去,才算完成了他的心愿。现在看到你们做的一切,我终于可以告慰父亲和当年的掌柜了。”
接下来的日子,基金会以“公益总章”为契机,发起了“栀心传承计划”,号召更多锦华商号旧部后人加入公益事业。消息一经发布,便收到了全国各地的响应,许多老人带着先辈的遗物和故事赶来,分享当年的公益往事,也为基金会的发展出谋划策。
苏念和陆沉舟将这些故事和遗物整理成册,在博物馆举办了“锦华百年公益展”。展览上,公益总章、学徒手册、心愿盒、受助者的感谢信等展品依次陈列,辅以多媒体还原的当年救助场景,吸引了无数市民前来参观。
开展当天,一位名叫王慧的女士带着一个旧钱包赶来,钱包里装着几张泛黄的纸币和一张小纸条。“这是我祖母的遗物,她说当年饿肚子的时候,是锦华商号的人给了她这些钱,让她买粮食,纸条上写着‘好好活着,将来多帮别人’。”王慧哽咽着说,“我祖母一辈子都记着这句话,经常帮助邻里,现在我也想加入基金会,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这样的故事,在展览期间每天都在上演。越来越多的人被锦华商号的公益初心和传承精神打动,纷纷加入基金会,成为志愿者或捐赠者。
与此同时,望安公益学校的“栀子花开实验班”正式开班,专门招收家庭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学生。苏念和苏婉亲自为孩子们授课,教他们刺绣、绘画,陆沉舟则定期来给孩子们讲商业伦理和公益理念,小栀念也经常跟着来,和实验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玩耍。
“小栀念,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呀?”林晓雨好奇地问。
小栀念捧着绣了一半的栀子花手帕,认真地说:“我想做像爸爸妈妈一样的人,帮助更多小朋友,让每个人都能闻到栀子花的香味,都能开心生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