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梧桐巷老宅的栀子花树抽出新枝,枝头缀满饱满的花苞,预示着又一季繁花。苏念蹲在庭院里,小心翼翼地为花树松土,小栀念跟在身后,手里拿着小铲子有样学样,时不时把泥土蹭到脸上,活像个小花猫。
“妈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挖出我去年埋的心愿盒呀?”小栀念仰着小脸,鼻尖沾着泥点,眼神里满是期待。
苏念放下铲子,掏出纸巾为她擦脸,指尖划过她手背上淡淡的栀子花纹记,笑道:“等栀子花开了,我们就挖出来,看看你的心愿有没有发芽。”
正说着,陆沉舟的车停在巷口,他推门下车,手里拿着一个快递包裹:“念念,博物馆寄来的,说是赵老先生找到的新东西。”
苏念接过包裹,拆开一看,里面是一个泛黄的牛皮笔记本和一封信。信是赵文轩写的,说他整理祖父遗物时,发现了这本公益工作手册,里面记录着当年每个心愿盒的详细埋藏位置和受助者的后续情况,特意寄来让他们参考。
“太好了!”苏念翻开水手册,里面的字迹工整清晰,不仅标注了未找到的心愿盒位置,还记录着许多温暖的后续——有受助儿童长大后成为医生,回报社会;有贫困家庭凭借商号的资助脱贫,后来还捐出财产帮助他人。
“你看这里。”陆沉舟指着其中一页,“城西的古寺附近,还有一个心愿盒,里面装着当年一位孤儿的求学誓言。”
苏婉和苏父闻讯赶来,看到手册都十分欣喜。“我们明天就去找这个心愿盒!”苏婉说道,“正好趁这个机会,看看那位孤儿现在怎么样了。”
第二天一早,一行人驱车前往城西古寺。古寺历经百年风雨,依然香火鼎盛。根据手册上的标注,心愿盒埋在寺庙后院的银杏树下。
秦峰带着警员小心翼翼地挖掘,很快就挖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打开铁盒,里面是一封折叠整齐的信纸,字迹稚嫩却有力:“我叫陈望安,父母双亡,蒙锦华商号救助,得以入学。我发誓,他日学有所成,必当效仿商号先辈,扶贫济困,让爱传递。——民国三十七年秋。”
“陈望安?”苏父沉吟道,“这个名字有点耳熟,好像是当年市里有名的教育家,创办了多所公益学校,一生都在致力于助学事业。”
“我查查。”秦峰立刻拿出手机搜索,“找到了!陈望安先生享年九十二岁,三年前去世。他创办的‘望安公益学校’现在还在运营,帮助了无数贫困儿童。而且,他的孙子陈景明,现在是市教育局的副局长,一直推动教育公平政策。”
这个发现让众人都十分振奋。“我们现在就去找陈景明先生,告诉他这个好消息。”苏念说道。
一行人来到市教育局,见到了陈景明。他四十多岁,温文尔雅,得知众人的来意和心愿盒的事情后,眼眶瞬间湿润了。“我祖父生前经常提起锦华商号,说没有商号的救助,就没有他的今天。他一直想找到当年帮助他的人,可惜直到去世都没能如愿。”
陈景明接过信纸,轻轻抚摸着泛黄的纸页,声音带着哽咽:“这是祖父的亲笔信,我小时候见过他的字迹。没想到,时隔这么多年,我们还能找到这份珍贵的纪念。”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祖父创办望安公益学校时,就以锦华商号的公益理念为宗旨。现在,看到你们继续传承这份初心,我很感动。我愿意和你们的基金会合作,共同推动助学事业,帮助更多像我祖父当年一样的孩子。”
“太好了!”陆沉舟说道,“这正是我们想做的。有了陈局长的支持,我们的助学计划一定能帮助更多孩子。”
离开教育局后,众人心情都十分愉悦。这份跨越近百年的心愿与传承,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公益的力量。
回到陆宅,周老禾正在庭院里修剪栀子花枝。看到众人回来,他笑着迎上来:“怎么样?找到心愿盒了吗?”
“找到了!”小栀念抢先说道,“周爷爷,我们还见到了陈爷爷的孙子,他也要和我们一起帮助小朋友呢!”
周老禾听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好,这样就好。三位创始人要是知道,他们的初心能一直传承下去,一定会很开心。”
接下来的日子,基金会与望安公益学校展开了深度合作,共同推出了“栀子花开助学计划”,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学费、生活费和学习用品,还建设了多所希望小学。苏念和苏婉经常带着小栀念去看望孩子们,给他们上课、讲故事,小栀念也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变得更加开朗懂事。
这天,苏念收到了一封来自山区的感谢信,是一个名叫李小花的女孩写的。信中说,她因为家庭贫困,差点辍学,多亏了基金会的资助,才能继续上学。她还说,自己最喜欢栀子花,因为老师告诉她,栀子花象征着希望和坚守,她以后也要像栀子花一样,努力成长,将来回报社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