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车站的晨光刚漫过站台,老吴就领着个穿灰布衫的老人走进来——老人叫赵建国,是当年和陈阿明一起在车站扛货的工友,手里攥着个磨破的帆布包,里面装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两个年轻小伙蹲在铁轨旁,手里举着片梧桐叶,背后是“滨江东站”的老站牌,其中一个眉眼和老邮局那封信里提到的“爸爸”格外像。
“这是1997年拍的,”赵建国用袖口擦了擦照片边缘的灰,“阿明说要去南方打工,走之前非要跟我拍张照,还说等赚了钱就回来,在车站旁开个小饭馆。”
岳川接过照片,指尖划过梧桐叶的轮廓——照片里的叶边缘有点卷,和那本没写完的册子里夹的枫叶,在时光里隐隐呼应。
他看向站台墙上挂的旧调度日志,“陈阿明”的名字旁还记着“银杏村人,10月15日乘K428次”,再对照老邮局那封没地址的信,信里写的“1998年送爸爸去车站”,时间线刚好能对上。
“咱们搞个‘记忆寻亲墙’,”岳川突然指着候车室的空白墙面,“用老车站的旧木板当底,把照片、车票、树叶这些线索都贴上去,让居民帮忙辨认,说不定能找到更多关于陈阿明的消息。”
这话看似是结合照片与车票线索的临场想法,实则是复刻前世地球“社区记忆寻亲展”的文娱模式,通过实物线索搭建互动桥梁,既贴合“城野叶痕”的巡展主线,又能自然伪装成“观察线索时的原创设计”。
凌薇立刻去库房找老木板——都是当年车站修缮时换下的旧松木,表面留着钉孔和虫蛀的痕迹,有的还沾着点铁轨锈末。
“星娱要是搞这个,肯定会用新木板刷假木纹,贴印好的照片,”她边扛木板边说,“可这真钉孔、真锈末,才配藏这些旧故事,假的再像,也勾不起回忆。”
她把木板拼成墙面,没做任何打磨,故意让边缘的毛刺露在外面,再用细麻绳把照片、车票、树叶串起来,挂在木板上,像给记忆搭了个“脚手架”:“每个线索旁留个小口袋,放张糙纸卡片,让知道消息的人写下来,这样线索能慢慢攒起来。”
林野的相机对准赵建国回忆往事的画面——老人指着照片里的陈阿明,手微微发颤:“他当时揣着片梧桐叶走的,说这叶是他女儿送的,想女儿了就看看。”
镜头扫过照片里的梧桐叶,再切到册子里的枫叶,又转到老邮局那封信的信封,三个线索在画面里叠在一起,像时光织的网。
“要拍居民凑在墙边认线索的细节,”林野对着镜头调试焦距,“比如老奶奶戴着老花镜,指着照片说‘这小伙我好像见过’;年轻人用手机拍线索,发去银杏村的同乡群,这些画面比明星摆拍的‘寻亲主题’照片真一百倍。”
陆哲把录音笔递给赵建国,老人对着笔讲起陈阿明的事:“阿明女儿叫陈念,当年才五岁,他走的时候,念儿抱着他的腿哭,非要塞片枫叶给他,说‘爸爸拿着叶,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声音里带着岁月的沙哑,陆哲没做任何修饰,把这段录音刻进小芯片,贴在照片旁的麻绳上:“路过的人摸芯片就能听,星娱的‘寻亲展’只会放编好的‘催泪故事’,哪有这种带着乡音的真回忆。”
他还在墙面周围装了小喇叭,循环播放这些线索录音,混着站台的风声、远处的汽笛声,像在给旧时光“配音”。
夏晚晴坐在站台的旧长椅上,抱着吉他改编巡展曲,把照片、梧桐叶、寻亲线索编进歌词:“老照片,边角翘,梧桐叶呀,记故交;寻亲墙,线索绕,等你呀,归旧巢。”
调子比之前更柔,混着居民辨认线索的轻声交谈、笔尖划过糙纸的“沙沙”声,刚唱两句,就有居民带着新线索赶来——一个穿蓝布衫的阿姨,带了张1998年的粮票(是陈阿明当年借她的,一直没还),说粮票背面有陈阿明的字迹;
一个戴帽子的大爷,带了本旧记事本,里面记着陈阿明的老家地址,就在银杏村东头的老槐树下。
周曼忙着登记新线索,把粮票、记事本都贴在寻亲墙上,在旁边的糙纸卡片上写清来历:“李阿姨,1998年粮票,陈阿明借物,背面有字迹”“王大爷,旧记事本,记有陈阿明银杏村地址”。
登记本用的是当年车站的乘客登记册,周曼的字迹落在1997年的登记记录旁,像新的线索在旧时光里生长。
“刚收到消息,星娱在车站附近的广场搞了‘寻亲主题展’,”她抬头对岳川说,“用的是喷绘照片,印的都是演员演的‘寻亲故事’,车票是塑料做的,连字迹都是电脑字体,还雇人假装认亲,哭着喊‘找到你了’,特别假。”
林野拿着相机去广场拍素材——镜头里,星娱的展棚亮着刺眼的白光,喷绘照片上的“陈阿明”是演员扮演的,手里举的“梧桐叶”是塑料片;
工作人员穿着印着明星头像的马甲,对着路人喊:“扫码关注,就能‘模拟寻亲’,领明星周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