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的初秋,槐巷旁的滨江高中刚开学,操场上的哨声“嘀——”地划破晨雾,学生们抱着篮球跑过,鞋底蹭着塑胶跑道的“沙沙”声,混着教室窗口飘出的早读声。
岳川站在学校门口,手里捏着“青春光年”出版社递来的小说《槐巷少年》——讲的是90年代滨江高中里,转学生林晓和班长陈阳,在槐巷旁的老教室里一起刷题、看夕阳的青春故事,像极了地球的《最好的我们》。
出版社编辑张莉跟着他,语气带着期待:“找了很多团队,都想把它改成悬浮的流量剧,我们不想丢了‘真实’,你们做的《巷口晚风》那么贴滨江,肯定能懂这种青春感。”
岳川翻到小说里“教室粉笔灰”的片段,脑子里瞬间跳出《最好的我们》的改编框架:不用改叙事节奏,只需把“振华中学”换成“滨江高中”,“晚秋高地”换成“槐巷旁的老操场”,就能让故事落地。
“改编成网剧《槐巷少年》,主题曲用《耿耿于怀》的旋律,”他抬头对张莉说,“歌词改成‘槐巷的蝉鸣 绕着旧教室,粉笔灰落在 练习册角’,再录真实的上课铃、操场哨声当配乐,肯定贴原着。”
张莉眼睛一亮:“这就是我要的感觉!上次听《巷口谣》,就觉得你们懂老滨江的细节,青春故事就该有这种‘粉笔灰味’。”
凌薇立刻掏出速写本,画起教室的场景设计:“讲台用木质旧讲台,黑板上留着半道没擦的数学题,窗台上摆着学生的搪瓷杯,这些细节能拉满年代感。”
可当天下午,周曼就收到星娱的“挑衅邮件”——星娱声称已和出版社“初步达成合作”,还发了份“流量改编方案”,说要请顶流艺人主演,加“霸总校园”“失忆梗”,甚至把背景改成豪华私立学校。
更气人的是,星娱买了“《槐巷少年》改编定档”的热搜,配文“星娱打造青春顶流IP,还原梦幻校园”。
“他们根本没跟我们签任何协议!”
张莉气得拍桌子,“就是想造谣抢IP,仗着流量大,让读者以为我们选了他们。”
林野刷着热搜,发现星娱还伪造了“读者投票”,说“80%读者期待流量改编”。
“咱们别跟他们比流量,比‘真’,”岳川指着滨江高中的方向,“现在就去学校取景,录真实的上课铃、早读声,再采访几个学生,让大家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滨**春。”
团队立刻扛着设备进校园,班主任李老师领着他们进了高三(2)班——正是小说里林晓所在的班级。
教室里,粉笔在黑板上划过的“吱呀”声,学生翻课本的“哗哗”声,甚至课桌上堆着的练习册高度,都和小说里一模一样。
岳川让林野把这些声音录下来,夏晚晴则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跟着学生一起念课文,感受那种“笔尖划过纸页”的青春感。
“咱们的主题曲《槐巷少年时》,就该有这种‘安静的热闹’,”夏晚晴对着录音笔试唱,用轻柔的气声唱“你写的解题步骤,我抄了半本笔记本”,混着窗外的蝉鸣,瞬间有了小说里的画面感。
陆哲则在操场边,录下体育老师的哨声、篮球砸篮板的“砰砰”声:“这些声音加进配乐里,比合成音效真实一百倍,比如男主打篮球时,哨声接吉他滑音,像青春的心跳。”
星娱的人听说他们在学校取景,特意带着记者来“找茬”:“你们这是私自进校园录制,违规了!”
可李老师立刻拿出学校的审批文件:“我们邀请川晴工作室来记录校园生活,合法合规,倒是你们,没经过授权就造谣改编,要不要我找律师聊聊?”
学生们也围过来,举着练习册:“我们喜欢真实的青春,不要悬浮的霸总剧!”记者们见状,纷纷调转镜头,拍教室里的真实场景,星娱的人只能灰溜溜离开。
几天后,团队带着改编方案和主题曲小样,去出版社汇报。方案里,分镜精确到“林晓第一次进教室时,阳光从窗户斜照在粉笔灰上”,配乐清单里列着“早读声0:15切入”“篮球声1:30叠加吉他”,甚至连主角用的钢笔型号,都选了90年代常见的“英雄牌”。
张莉和出版社主编看完,当场拍板:“就定你们!星娱的方案全是套路,你们的方案里有‘青春的呼吸感’。”
签约当天,星娱突然发了段“匿名爆料”,说岳川团队的改编“抄袭某海外校园剧”,还剪了段《槐巷少年》和海外剧的“相似片段”。
可这次,没等团队回应,滨江高中的学生就自发反击——他们拍了段“教室还原视频”,对比小说里的场景和团队的改编分镜,配文“这就是我们的教室,我们的青春,哪来的抄袭?”
连小说作者都转发:“川晴的改编,比我写的还贴我记忆里的滨江高中。”
接下来的网剧筹备,团队全程在滨江高中取景。
岳川让演员们提前一周进校园,跟着学生一起上课、跑操、吃食堂,甚至学写90年代的板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