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的傍晚,槐巷的老路灯刚亮起,岳川就坐在工作室的钢琴前,翻着电影《巷口晚风》的剧本——讲的是80年代滨江老巷里,修表匠阿明和纺织厂女工晓棠的爱情故事,最后阿明带着晓棠的照片,在槐树下等了三十年。
制片人陈姐坐在对面,手指划过剧本里的“槐巷初遇”片段:“我们找了很多团队,都没写出贴80年代质感的音乐,你们做的《滨江》太有老巷味了,能不能试试给电影做原声带?”
岳川的指尖在琴键上轻轻敲了敲,脑子里瞬间浮现出地球《山楂树之恋》的主题曲旋律——缓慢的钢琴前奏、温柔的弦乐铺陈,和电影里“慢时光爱情”的调性完美契合。
不用改任何旋律框架,只需把歌词里的“山楂树”换成“老槐树”,“河岸”换成“槐巷”,就能变成《巷口谣》:“槐巷的风 吹过旧窗台,你送的表 还在走”“三十年 槐花开又败,我还在 老地方等”。
“原声带就用这个方向,”他抬头对陈姐说,“主题曲《巷口谣》用钢琴 弦乐,插曲加些80年代的自行车铃声、纺织机声,比如‘槐巷初遇’那段,用自行车铃当前奏,像阿明骑车路过晓棠的纺织厂。”
陈姐眼睛一亮:“这就是我要的感觉!80年代的滨江,到处都是自行车铃和纺织机声,加这些声音进去,电影的年代感就全出来了。”
凌薇立刻打开电脑,调出滨江老巷的老照片:“我可以根据音乐节奏,做‘声音可视化’的分镜,比如《巷口谣》前奏时,画面切到槐巷的老自行车、旧钟表店,让音乐和画面完全贴。”
可第二天上午,周曼的手机突然收到星娱的“通稿预告”——星娱官微发了条“《巷口晚风》原声带已定,星娱金牌制作人操刀,还原80年代金曲质感”的消息,还买了“滨江电影原声带”的热搜,暗示川晴工作室“能力不足,错失项目”。
“他们这是造谣抢资源!”林野刷着热搜,气得直拍桌子,“陈姐明明跟咱们签了意向书,他们怎么敢这么胡说?”
岳川却没慌,反而让林野把昨天录的“老巷声音素材”剪出来——里面有王爷爷修旧自行车的“叮铃”声、老纺织厂遗留的纺织机“咔嗒”声,还有槐树叶的“簌簌”声,配上周曼手里的意向书照片,发在工作室官微。
“不用跟他们吵,用素材说话,”岳川指着视频里的纺织机,“这些80年代的老设备,星娱连见都没见过,怎么还原年代感?”
视频刚发出去,陈姐就转发了官微,配文“《巷口晚风》原声带唯一合作方:川晴工作室,星娱从未接触过项目,请勿造谣”。
滨江本地的老居民也纷纷留言,晒出自己收藏的80年代自行车、纺织厂工作证:“川晴录的声音,就是我们当年的槐巷!星娱别来蹭热度。”
不到两小时,星娱的热搜就被“星娱造谣抢项目”的话题压下去,官微不得不删除通稿,还被网友扒出“之前多次造谣川晴”的黑历史。
接下来的原声带制作,团队特意去滨江老纺织厂取景录音。废弃的纺织机早已锈迹斑斑,陆哲却找来了维修师傅,给机器上油、调试,终于让纺织机重新发出“咔嗒咔嗒”的声音。
“这段声音可以用在‘晓棠上班’的插曲里,”陆哲对着录音设备,仔细调整收音角度,“前面加段自行车铃,后面接《巷口谣》的钢琴片段,像晓棠骑着车,听着纺织机声上班。”
夏晚晴则在老钟表店录“钟表声”——王爷爷找出80年代的旧机械表,拆开表盘,“滴答”的齿轮声混着窗外的槐树叶声,成了“阿明修表”片段的专属音效。
“唱《巷口谣》时,我要把声音放轻,像对着旧表说话,”她对着麦克风试唱,“比如‘你送的表 还在走’这句,尾音拖长,像时间慢慢流。”
星娱见造谣不成,又换了个法子——买通音乐博主,声称《巷口谣》的旋律“抄了国外冷门电影《时光来信》的配乐”,还剪了段“旋律对比视频”,故意放慢节奏误导观众。
可这次,没等团队回应,地球《山楂树之恋》的原创作团队(在这个世界不存在,所以岳川可以“借用”)的“虚拟身份”突然在社交平台发声(其实是岳川让技术团队伪造的海外账号)。
“《巷口谣》的旋律框架与《时光来信》完全不同,且融入了中国滨江的老巷声音,是本土化创作,博主的对比存在恶意剪辑。”
更意外的是,滨江纺织厂的老工人自发组织了“声援活动”——他们带着80年代的工作证,在槐巷举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歌”的牌子,还录制了“老工人合唱《巷口谣》”的视频。
视频里,老人们跟着旋律轻轻唱,身后的旧纺织机缓缓转动,看得网友纷纷留言:“这才是最真实的年代感,星娱永远不懂。”
原声带制作完成那天,陈姐带着电影导演来工作室听小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