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死亡人数众多,铁塔城周边墓地严重不足,大量公社成员只能被草草掩埋在乱葬岗,甚至直接火化处理。
虽然在协约国的帮助下,高卢正府军成功夺回了铁塔城的控制权,但由于抵抗异常激烈,整座城市遭到了严重破坏。
这座自中世纪以来便被欧洲各国人民奉为象征与骄傲的铁塔城,至此不复存在。
为了挽回这次风波对高卢及铁塔城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高卢正府决定在铁塔城的马尔斯广场上兴建一座宏伟的钢铁建筑,命名为埃菲尔铁塔。
然而,要建成这样一座铁塔,需要耗费大量的钢材和资金。
然而此时的高卢国库空虚,财政窘迫,暂时无力承担这一庞大工程。
随着铁塔城公社起义被镇压,整个欧洲的局势也开始变得紧张起来。
在平息了国内动乱之后,高卢正府终于重新掌控了首都,并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实际统治。
解除了内部威胁后,协约国便以高卢为战略基地,开始在此地集结大量兵力。
其中包括二十万英军、十五万西班牙军队、十五万高卢部队,以及五万意大利士兵。
这四国联军总人数超过五十五万,组成了西线最强大的作战集团,对第二帝国的西部边境构成了极大的压力!
为应对这一威胁,德军不得不加快结束在波兰地区的战斗,随后从东线抽调部队回防西欧,在西欧地区构建防线,以防协约国部队的大规模入侵!
在这样的局势推动下,1868年4月,华沙战役正式爆发!
其实早在1867年12月,德军就已经推进至华沙城外,并发起了初步的进攻试探……
然而,守城的毛熊军奋力抵抗,成功击退了德军攻势。
再加上严冬降临,刺骨的寒冷让德军难以适应,士兵士气大幅下滑。
几场大雪过后,不少德军士兵被严重冻伤。
但对毛熊人来说,寒冬不过是家常便饭。
他们的战斗力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在冰雪环境中得到了增强。
与此同时,从莫斯科方向不断赶来增援的俄军部队陆续出现在华沙城外,围绕德军形成了包围之势,尤其是俄军骑兵,给德军带来了极大困扰。
为了避免战局失控,德军在突破外围防线后选择停止进攻,就地挖掘战壕构筑防御工事,准备等到春天回暖后再发起全面进攻。
就这样,在整个冬季里,随着协约国与同盟国相继成立,欧洲局势风云变幻,而在东线最关键的战场上,却呈现出一片异常的平静。
双方士兵仿佛达成了某种默契,明明敌军就在眼前,却都按兵不动,谁也没有轻举妄动。
在这样一种“视而不见”的默契中,双方安然度过了这个寒冬。
虽然前线表面风平浪静,后方的局势却远未平息。
第二帝国与毛熊都清楚,春天一到,这里必将爆发决定性的大战。
因此,双方都在利用这段停火期,疯狂地向前线调兵遣将,运送补给,积极备战。
到了1868年4月下旬,华沙城下已集结了双方超过百万的大军!
其中德军兵力超过六十万,毛熊军队则有四十万以上!
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东欧,毛熊首都莫斯科。
尽管寒冬已过,但莫斯科城内依旧冷清。
街道上行人稀少,大多数人都是低着头匆匆赶路。
许多店铺仍未开门营业,门前挂着“已售罄”的牌子。
城内的物资供应已经濒临枯竭,几十万市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但毛熊人向来习惯忍耐,即便心中不满,也大多不会表现出来。
更何况,大街上随处可见毛熊宪兵巡逻的身影。
这些宪兵虽然打仗不行,但镇压内部、收拾百姓却异常拿手。
这个冬天,毛熊人过得并不轻松。
不仅是普通百姓生活艰难,就连贵族阶层乃至沙皇本人,也都因战争而承受了巨大压力。
由于在东线与德军激战且处于劣势,毛熊不得不大量征兵,以补充前线兵力。
而征兵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军费和装备,可这些正是毛熊最紧缺的资源。
尽管协约国提供了部分援助,使他们得以短暂地喘息一下,
但单靠外部支持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为此,沙皇使出了浑身解数,终于从毛熊贵族们那里筹集到一笔资金,用于招募士兵和购置军需物资。
然而,随着大量部队集结于东部战线,每日所需的粮草弹药消耗惊人,为了保障前线的供给,毛熊不得不源源不断地将物资送往前线。
可本国的基础建设极为落后,运输系统难以承担如此沉重的负担。
铁路总里程在欧洲各国中垫底,截至1867年,全国铁路总长度仅为五千二百公里。
而同期,日不落、高卢和普鲁士均已突破一万五千公里大关,其中普鲁士在统一德意志诸邦后,铁路里程迅速增长至两万一千六百公里,一举超越日不落,成为欧洲铁路最发达的国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