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发布的那条寻亲博文,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滔天巨浪。在互联网时代,真情与悲欢总能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人心。
深圳龙翔基金会在接到林墨的详细通报后,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效率。他们立即成立了专项小组,一方面派志工前往老人的住处,进行更深入的情绪安抚和信息核实,确保老人在等待期间的身心稳定;另一方面,利用其跨越两岸的庞大慈善网络,将林墨提供的准确信息:江苏南通海安县王家村王成松——作为关键线索,迅速与大陆的相关民政部门、以及对台事务机构取得了联系。
与此同时,林墨的寻亲信息在网络上呈现爆炸式传播。
#帮台湾老兵王成松寻找大陆亲人# 的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榜前列。无数网友被老人曲折的经历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守望所震撼、泪目。官媒、自媒体、大V纷纷转发,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关注。
更有细心的网友,特别是江苏省本地的网友,开始自发地帮忙排查。他们翻查地方志、询问家中老人,试图找到与“王家村”、“王成松”相关的蛛丝马迹。
有熟悉行政区划变迁的网友指出,过去的“王家村”可能已经合并到更大的行政村,或者改了名字。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被不断汇集、梳理,为官方的查找提供了宝贵的民间线索。
在慈善机构与网络力量的合力下,信息的洪流迅速汇聚、提纯。不到半天时间,目标被高度精准地锁定在江苏南通海安县王跺村。一位名叫王秀兰的70岁老人,其已故父亲的名字、祖父母的名字、叔叔的名字,与海峡对岸的王成松老人提供的信息完全吻合!
基金会大陆联络处立刻与江苏省海安县公安机关取得了联系。当地派出所对此事高度重视,这不仅仅是一个寻亲案例,更是一段沉重的家国历史。所长亲自带队,迅速前往王跺村走访。
在村干部的引领下,民警们找到了王秀兰的家。当民警谨慎地说明来意,提到“王成松”这个名字,并展示由龙翔方面传来的、林墨拍摄的汪呈松老人近照时,王秀兰愣住了。她颤抖着接过民警的手机,仔细端详着屏幕上那张布满皱纹却依稀有着熟悉轮廓的脸。
“像……太像了!”她喃喃自语,眼泪瞬间涌出,“我爹长得像我三叔!这就是我爹!这就是我爹啊!”
她情绪激动地翻出家里珍藏的、早已泛黄的“烈士证明”,又提供了父亲、祖父、叔叔的详细信息,所有细节严丝合缝。她哽咽着告诉民警:“我们每年清明、过年,都给我爹烧纸,都以为他六十多年前就牺牲在金门了,没想到……没想到他还活着……在台湾……” 巨大的震惊与狂喜,让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几乎站立不稳。
消息确认后,两岸的慈善机构、相关部门开启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团圆行动”。考虑到王成松老人年事已高,经不起长途颠簸,最终决定由身体相对硬朗的王秀兰在儿子的陪同下,前往台湾认亲。
入台手续在各方协调下以最快速度办理。林墨和龙翔的志愿者们,则负责台湾这边的接待和相认安排。
机场接机大厅,林墨和几位慈济志工早早举着牌子等候。当王秀兰和她的儿子在工作人员陪同下走出闸口时,林墨立刻迎了上去。
“王阿姨,一路辛苦了。我是林墨。”
“林墨!恩人!谢谢你!谢谢你!”王秀兰紧紧抓住林墨的手,老泪纵横,激动得语无伦次。她的儿子也在一旁红着眼圈连连道谢。
林墨安抚着她们的情绪:“阿姨,别激动,王爷爷我们已经安抚好了,他就在安排好的地方等着。他知道你们今天到,情绪有些复杂,既期盼又害怕,我们慢慢来。”
在前往见面地点的车上,林墨和龙翔的志愿者们详细向王秀兰母子说明了老人的情况,特别是他之前曾因寻亲被骗,导致对所有“认亲”行为都抱有极深警惕的心理。他们叮嘱王秀兰,无论老人表现出何种态度,都要有心理准备,耐心应对。
见面安排在一间安静的、布置温馨的慈济接待室里。老人早已坐在那里,穿着特意换上的干净衣服,双手紧紧抓着膝盖,脊背挺得笔直,眼神里交织着渴望、焦虑和一种近乎偏执的审视。
王秀兰在儿子的搀扶下,一步步走进房间。当她看到那位魂牵梦绕了六十多年的父亲就真实地坐在眼前时,泪水再次决堤。她哽咽着,几乎是扑到老人面前,颤抖着伸出手想去搀扶他:“爹……爹!我是秀兰啊!您的女儿秀兰啊!”
然而,预想中抱头痛哭的场景并未立刻发生。老人身体猛地一僵,在王秀兰的手触碰到他胳膊的瞬间,他像是被烫到一样,极其抗拒地、甚至带着一丝粗暴地将女儿的手甩开了!
现场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老人抬起头,眼神锐利而冰冷,带着一种被欺骗多次后形成的坚硬外壳,他用沙哑而固执的声音说:“别碰我!你们怎么证明你是我女儿?拿什么证明?我……我不信那些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