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后,林墨回到剧组为他安排的房间。夜深人静,高原的星空透过窗户,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白天的兴奋逐渐沉淀,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感悄然浮现。
即将面对的,是真正的边防战士,是承载着家国重任的严肃题材,更是与姚高义这样国内顶尖纪录片团队的合作。
他之前那些基于直觉和真诚的拍摄,在如此专业的领域面前,会不会显得稚嫩?
自己的技术,真的能胜任“特邀摄影师”这个角色,捕捉到那些足以打动人心的瞬间吗?
这种对专业性的焦虑,是他旅行直播以来从未有过的。
他唤出系统界面,看着情绪值余额——经过云措村、清河镇以及次仁小店等事件的积累,已经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他毫不犹豫地进入了技能兑换区。
【技能:大师级纪实摄影与摄像】
【兑换需求:情绪值】
“兑换!”林墨心中默念。没有一丝心疼,只有对即将到来任务的郑重。
【消耗情绪值,兑换成功。】
刹那间,海量的知识、经验和近乎本能的直觉涌入他的脑海和身体。
关于如何用镜头讲述深沉的故事,如何在不打扰被拍摄对象的情况下捕捉最真实的情感,如何利用环境光影塑造人物……种种大师级的技巧和理念,仿佛是他经过千锤百炼后自然拥有的能力。
他再看房间里的物品摆设,脑海中瞬间能闪过数种极具表现力的拍摄角度。
心中的忐忑被强大的自信所取代。他准备好迎接明天的挑战了。
接下来的几天,林墨完全融入了姚高义的纪录片团队。
他们驱车数百公里,深入拉萨军区下辖的某个边防连队驻地。这里海拔超过4500米,空气稀薄,远远望去,营房和哨所如同镶嵌在苍茫雪山与戈壁中的孤岛。
因为有拉萨文旅局和上级宣传部门的正式公函,连队李参谋长代表部队热情接待了他们,并表示将全力配合拍摄。
“需要拍什么,只要不涉及军事秘密,我们一定满足!就是要让全国人民看看,咱们的兵,是在什么样的地方,怎么守着这片国土的!”李参谋长的话语朴实而有力。
在姚导的整体调度下,拍摄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专业的摄像师们扛着沉重的设备,记录下了大量珍贵的素材:
首先拍了战士们在高寒缺氧环境下进行战术攀爬、负重越野、雪地潜伏等高强度训练。镜头下,他们每一个动作都拼尽全力,汗水在零下的气温中瞬间凝结成霜,挂在年轻却坚毅的脸庞上。
每一次扑倒、每一次冲刺,都带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感。
接着林墨和摄像团队跟随一支巡逻分队,体验了真正的边防巡逻。战士们背着沉重的装备,徒步穿越乱石滩、冰封的河谷、以及被风吹得难以站立的山口。
镜头特写他们磨损严重的军靴、冻得通红开裂却依然紧握钢枪的手、以及到达界碑时,那双双疲惫却锐利如鹰的眼睛里流露出的庄严与神圣。
同时镜头也深入了战士们的生活角落:简陋但一尘不染的营房,床头贴着的家人照片;由于高海拔,连队食堂必须使用高压锅才能把饭菜煮熟;温室里那些在极端环境下艰难生长、却寄托着战士们对绿色渴望的稀疏蔬菜;黑板报上粉笔写下的“寸土不让”、“祖国在我心中”的标语,虽然字迹稚嫩,却重若千钧。
姚导的团队专业素养极高,拍摄的画面构图精美,叙事流畅。
但连续拍摄了几天后,林墨内心深处那种“差点感觉”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这些素材无疑展现了战士们的艰苦和忠诚,但似乎总隔着一层“报道体”的纱,缺少一种能直接捅到人心窝子里的、最质朴的情感冲击力。
休息间隙,林墨找到姚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姚导,咱们拍的这些,硬件都没得说,非常棒。但我总觉得好像还缺了点什么。战士们为什么能在这里坚守?除了责任和信仰,他们守护的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可以从他们守护的对象,也就是驻地周边的老百姓眼里,去找找答案?”
姚高义闻言,沉思了片刻,眼睛渐渐亮了起来:“你想要说你之前提起的老百姓视角?”
“对!”林墨肯定地说,“语言可能会修饰,但老百姓最真实的眼神和感情骗不了人。他们的认可,或许才是对战士们付出的最高褒奖。”
姚导一拍大腿:“好主意!这个视角太重要了!这样,你带一个助理和一台便携摄像机,去附近的村子转转,重点采访一下当地的藏族群众。我们这边继续按计划拍摄,双线进行!”
得到姚导的支持,林墨立刻带着一名年轻的剧组助理,扛着设备,走向距离连队最近的一个藏族村落。村子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散落在雪山脚下。
起初的采访很顺利。遇到的牧民们都非常淳朴,提到解放军,都翘起大拇指,用生硬的汉语说着“亚古都(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