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常恒等人为了党派的改组头疼异常之时,金城大学最大的讲堂——文华堂,此刻已化作一片沸腾的海洋。
晌午的阳光透过高耸的玻璃窗,在攒动的人头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求知的气息。
讲台上除了检查话筒的人员之外,再无闲杂人等。但台下早已是黑压压一片,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过道上挤满了席地而坐的学生,连讲台两侧的窗台边都攀附着渴望的身影。
低沉的议论声如同无数只蜜蜂在嗡鸣,汇聚成一股充满活力的背景音墙。
物理系、化学系、工程系的学生自然是主力,但文学、历史、经济甚至艺术系的学生也来了不少,他们被同一个名字所吸引。
常宁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双重传奇,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以及西北最高统治者常培之的掌上明珠。
前者是科学殿堂的至高荣誉,是无数中国学子遥不可及的梦想灯塔;后者则代表着这片广袤土地上最显赫的权力与责任。
当这两个身份叠加在一位年轻女性身上时,其产生的吸引力是爆炸性的。
学生们谈论着她那篇关于原子核结构的开创性论文,也低声交换着最近关于她如何说服常敬之在西北建立第一个现代物理实验室的传闻。
她不仅是学术偶像,更被视为西北未来科技发展的希望火种。
这份重视,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到场者的心头,化作目光中炽热非常的期盼。
当常宁的身影出现在讲台侧门时,整个文华堂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
所有的议论、所有的骚动,瞬间凝固。上千道目光,带着敬畏、好奇、崇拜和一丝难以置信,齐刷刷地聚焦在她身上。
她穿着一身剪裁合体的深蓝色西服套裙,简洁而干练,乌黑的头发整齐地挽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和那双明亮、锐利、仿佛能洞察物质最深奥秘的眼睛。
她步履从容,身姿挺拔,诺贝尔奖得主的从容气度与将门虎女的英气在她身上完美融合。
她没有立刻开口,只是静静地环视全场,目光所及之处,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脊背。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她的声音响起,清晰、沉稳,带着一种特有的质感,借着话筒清晰地传遍了礼堂的每一个角落,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心神。
“很荣幸,也很高兴,能回到金城大学,回到这片充满求知渴望的土地上。”
开场白简单,却蕴含着力量。
她并未过多提及自己的成就或身份,而是将焦点直接投向了在座的学子们。这谦逊的姿态,反而更赢得了众人的好感。
“今天,我不想讲高深的公式,也不想复述斯德哥尔摩领奖台上的故事。”
她微微一顿,目光扫过前排那些眼神热切的教授们,也掠过后面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脸庞。
“我想和大家谈谈,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西北大地与科学技术的未来。”
此言一出,台下泛起一阵轻微的骚动。这并非他们预想中纯粹的前沿物理讲座。
常宁走到讲台中央,拿起一支粉笔,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巨大的、不规则的轮廓。
“这是我们的西北。”她指着地图,“它广袤雄浑,蕴藏着无尽的宝藏;煤、铁、石油、盐碱、广袤的土地、奔腾的河流……”
“然而”
她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这些宝藏,在缺乏科学认知和有效利用的情况下,它们只能是一堆废物。”
她的话语像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学生们脸上的轻松消失了,代之以凝重。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深知西北的现状。
“为什么?”常宁抛出了核心问题,眼神锐利如电,“因为我们缺乏打开宝藏的钥匙——现代科学技术!”她猛地转身,在黑板上用力写下几个大字:“科学”与“技术”。
“科学,是认识世界、发现规律的眼睛和大脑!技术,是改造世界、创造价值的双手和工具!”
她的声音充满了激情,“没有科学的指引,我们就是盲人摸象,守着金山却不知如何开采!没有技术的支撑,再好的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她开始用最生动的语言,将高深的物理学与她描绘的西北未来图景联系起来:
“我的研究领域,原子理论,看似与西北的黄土高原、戈壁滩毫不相干。但请想想!”
她拿起一块早就准备好的矿石标本,“理解原子内部的能量,未来就可能为我们提供比煤炭更强大、更厉害的能源!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就能为我们建造更坚固的水坝、更耐用的铁路、更强大的机器提供可能!没有对物质世界最基础、最深刻的理解,一切应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金城大学,必须成为西北基础科学研究的灯塔!”
“科学发现是种子,技术应用是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沃土!”她指向窗外,“看看我们的黄河,奔腾不息,却常泛滥成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