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府中的奶娘,她早已在去年便给了一百两银子,让老人回家安享晚年,如今倒也省了不少烦心事。
夜色渐深,东宫内外静悄悄的。
福伯从空间中出来,借着隐身术悄无声息地去了家庙。他按照李云舒的吩咐,给被禁于此的李云睿喂下了半瓶慢性毒药,那正是当年李云睿母亲用来毒害原主母亲与弟弟的凶器。
与此同时,灵悦也潜回侯府,将另一半毒药喂给了心肠歹毒的李云蔓。这对作恶多端的姐弟,终究要下地府,向原主的母亲与弟弟赎罪。
半个多月后,李云睿与李云蔓果然前后 “病死”。
消息传到正坐月子的苏婉清耳中,她却满脸不快,她刚生下孩子,府中就接连死人,难免让人觉得她和孩子沾了晦气。
李云舒得知后,也暗自懊恼自己考虑不周。早知道该等苏婉清出了月子,过上半年再动手,也免得扰了侯府的喜气。
时光匆匆,转眼便到了十月。这日太子回东宫,见李云舒坐在窗边,脸色却有些苍白,连忙上前拉着她的手询问缘由。
李云舒凑到他耳边,轻声说了句 “我有喜了”。太子瞬间愣在原地,随即狂喜得几乎找不到北。
此前父皇早已问过他好几次,为何太子妃迟迟没有身孕,甚至动了给东宫选侧妃的念头。是他一直劝说父皇再等等,如今总算盼来了好消息。
李云舒知道后只能吃了签到得的龙凤胎丸。皇家不能生双子,她只能怀龙凤胎了,生两胎凑成两个好字多好。既免了日后再生育的辛苦,也能彻底断了父皇选侧妃的念头。
太子妃有孕的消息传到皇帝与皇后耳中,两人都十分高兴,当即赏赐了大批珍宝、补品,连东宫的宫人都跟着沾了光。
贵妃更是亲自赶来东宫看望,拉着李云舒的手嘘寒问暖。让她有任何需要都尽管开口,不必客气。
李云舒也没忘了侯府与定国公府,悄悄派人去传话,让两边的亲人也跟着高兴高兴。定国公府的戚昕宁乡试也上榜了。虽然名次不算靠前,却也十分难得,毕竟他早就被封为定国公,衣食无忧,参加科举不过是想证明自己有真才实学,而非靠祖辈的荫蔽。
因怀的是双胎,李云舒的身子比寻常孕妇沉重许多,腹中孩儿也比预期早了一个月发动。好在有空间灵泉与丹药调理,生产过程十分顺利,不多时,东宫便传出喜讯:太子妃平安诞下一对龙凤胎。
这是皇家有史以来头一回有嫡出的龙凤胎,消息传入御书房时,皇帝龙颜大悦。当即传旨赏赐东宫无数珍宝,从赤金器皿到珍稀药材,堆满了半间书房。
更亲自为两个孩子赐名,嫡子唤作秦琟舟,取 “玉质载志、乘舟破浪” 之意,寄望他未来能承继家国重任。
嫡女名秦玥宁,以 “神珠祥瑞、安宁顺遂” 为愿,盼她一生喜乐无忧。
随着龙凤胎的降生,东宫的地位愈发稳固。一时间,整个京城都在议论这份罕见的喜气,街头巷尾都在称赞太子与太子妃的福气,连带着东宫的声望也水涨船高。
而此前被杨云深挑唆、闹得不可开交的大皇子与四、五皇子,自上次被皇帝严厉申饬后本就收敛了许多。
如今见太子势头正盛,虽未完全死心,却也不敢再轻易兴风作浪,只能暂时按捺下争储的心思。
日子一晃便是两年。这两年间,东宫始终一派和睦,李云舒再次怀上双胎,且又顺利诞下一对龙凤胎。
至此,东宫已有两对龙凤胎,这般罕见的福气彻底堵住了所有关于 “为太子选侧妃” 的议论。谁也不敢在太子妃连诞四子,深得太子敬重之时,再提纳侧之事,东宫的后院自此彻底安稳。
又过了一年,三皇子病逝。三皇子素来不成器,此前多次卷入争储风波,让皇帝失望透顶。又年纪轻轻就中风,即便如此,皇帝仍念及父子情分,以王爷规格将他下葬。
其实早在年前,皇帝便已给成年皇子分封爵位:大皇子封玉王,四皇子封齐王,五皇子封晋王,唯独漏了三皇子。当时便有人察觉皇上对这个儿子的不满,如今他病逝,倒也少了一场潜在的朝堂风波。
时光匆匆,戚昕宁上次乡试后,发觉自己的不足,决定在苦读三年再参加会试。
隔了四年,他却让朝堂再度注意到一个特殊的名字:戚昕宁。他经常捧着李云舒当年所赠的典籍,将书中智识与胸中丘壑融会贯通。
殿试时笔下策论既有经世之见,更藏兵家谋略,字字句句皆被皇上一眼看中。最终以靠前的第四名进士名次,叩开了仕途之门。
这份荣光背后,却绕不开他 “定国公” 的身份枷锁。皇上念其祖父与满门男丁战死沙场,为护将军府唯一血脉,亲封他为定国公,那是用满门忠烈换来的世袭尊荣。
如今他要凭己身才学入仕,难题便摆在了眼前:若按进士出身授职,最高不过七品,与 “国公” 的超品爵位相差悬殊,难免落人口实 “屈尊”。若依爵位定职,又违背了他 “不靠祖荫、自闯天地” 的初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