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一走,洞房里的气氛反倒更热闹了些。宗室女眷还有三位公主围到床边,你一言我一语地陪着李云舒说话。
话题从嫁衣的绣工聊到方才拜堂的趣事,偶尔还打趣两句太子方才的紧张模样,逗得满室笑声不断。
“早就听闻太子妃是京城有名的才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今日大喜之日,不如给我们赋首诗,也让我们沾沾这喜庆的文气?” 说话的是太子的堂姐荣安郡主,她性子爽朗,话音刚落,周围人便纷纷附和:“郡主说得是!太子妃若肯作诗,定是这婚礼上最好的助兴了!”
李云舒坐在铺着大红锦缎的床沿,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她本就不怯场,此刻见众人盛情难却,便微微颔首:“既如此,那我便献丑了。”
宫女连忙取来笔墨纸砚,铺在一旁的桌案上。李云舒起身走到桌前,提笔蘸墨时,手腕轻悬,姿态优雅从容。
烛火的光落在她侧脸上,映得她眉眼愈发柔和,连握着笔杆的手指都透着几分灵气。
片刻后,她落笔成文,字迹清丽娟秀,却又带着几分刚劲,与她的性子相得益彰。
众人凑上前来,轻声念道:“红烛燃阶暖,良辰映锦妆。同心今夕定,岁岁共清光。”
“好一句‘同心今夕定,岁岁共清光’!” 荣安郡主率先拍手称赞,“既写了今日的红烛良辰,又盼了往后的岁岁相守,这意境真是绝了!”
其他女眷也纷纷点头:“不愧是京城才女,短短四句,把这洞房的暖意与对未来的期许都写尽了,实在难得!”
李云舒放下笔,脸颊因众人的夸赞微微泛红,却依旧从容笑道:“不过是应景之作,让各位见笑了。” 正说着,殿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原来是太子应酬完前厅的宾客,悄悄折了回来。
他刚进门便听到众人的夸赞,目光落在桌案上的诗笺上。轻声念完,眼底的笑意更浓:“写得极好,这‘岁岁共清光’,正是我想与你说的。”
一句话让满室的笑声又热闹起来,红烛的光映着众人的笑脸,也映着李云舒与太子相视的目光。
满室暖意融融,仿佛连时光都在此刻慢了下来,只愿留住这洞房花烛夜的温馨与美好。
宾客散尽时,夜色已深。东宫洞房内,龙凤红烛仍燃着,跳动的火光将满室红绸染得愈发暖艳。
太子推门进来,褪去了几分应酬的疲惫,走到床沿坐下。
灵溪她们早就帮她把凤冠取了,帮她梳洗好,换了衣服。李云舒抬眸望他,颊边还带着浅浅红晕。他伸手轻轻握住她的手,掌心温热,驱散了她最后一丝局促。
“今日累着了吧?” 太子声音温和,目光落在她微垂的眼睫上。李云舒轻轻摇头,抬眼时,恰好撞进他眼底的温柔,像盛着满夜星光。
烛火偶尔噼啪作响,衬得殿内愈发安静。太子去洗漱回来,走到床前动作轻柔的帮她把散落肩头发丝理到后面,他用手轻轻拂过,带着几分珍视。
两人没再多说什么,却似有千言万语藏在目光里。
他低头吻上了她的红唇,红烛映着交叠的身影,这一夜的暖,足以抵往后无数岁月的寻常。
第二日天刚亮,东宫便有了动静。李云舒听见太子起身的声响,待他去外间洗漱,连忙悄悄进了空间。
她给自己施了一个清洁术,取来灵泉水一饮而尽,清冽的泉水入喉,瞬间驱散了倦意。又取出一枚回春丹服下,不过片刻,身体的不适便恢复了,连眉宇间都多了几分清亮。
出了空间,她快步去洗漱梳妆。宫女早已备妥淡色宫装,领口绣着细碎的缠枝莲纹,衬得她肌肤莹白,气质温婉。
静姝帮她简单挽了个流云髻,簪上一支碧玉簪,刚收拾妥当,太子便推门进来,见她已就绪,笑着伸手:“走吧,父皇母后该等急了。”
两人并肩前往皇后的凤仪宫,因起得早,抵达时恰逢皇帝刚在正殿落座。李云舒随太子上前,规规矩矩行跪拜礼:“儿臣(儿媳)参见父皇、母后,参见贵妃娘娘。”
“起来吧。” 皇帝抬手示意,目光落在李云舒身上,带着几分审视,更多的却是满意,“昨日辛苦你了,今日看着倒还精神。” 皇后也笑着招手,让她坐到身边:“快过来歇歇,这宫里的规矩不用急,慢慢学便是。”
说话间,宫人呈上各方准备的赏赐,皇帝赐了一对玉如意,寓意平安顺遂。皇后送的是一整套赤金嵌宝石的首饰,精致华贵。贵妃也备了两匹云锦,质地细腻,色泽明艳。
李云舒一一谢过,又让随身宫女呈上自己准备的礼物:给皇帝的是一方亲手题字的墨宝,笔力清雅,还有一盒茶叶及一套精致的淡蓝色玻璃茶具。
给皇后的是一盒自制的养颜香膏,香气淡雅,一盒茶叶还有一套精致的白色玻璃茶具。给贵妃的则是一对掐丝珐琅手镯,工艺非常精巧以及一盒养颜香膏。
“你倒有心了。” 皇后拿起香膏闻了闻,笑意更深,“这香气不俗,比宫里的御制香膏还要清雅几分。” 皇帝看着墨宝,也点头赞道:“字如其人,端方秀丽,看来你这‘京城才女’的名声,并非虚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