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伯所言不虚,此前,确实有一位商户来到安宁府售卖粮食,偶然间发现王氏小店的商品物美价廉,便萌生了进货的想法。
而福伯恰好也有收购粮食的需求,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商人便用米面抵消了货款。不过,当时商人运来的米面,仅仅只有一马车的量,可福伯卖出的,却远远不止这个数目。
当时,也有人目睹了商人拉米来小店卸货的场景,因此大家都对福伯的话深信不疑。张知府又询问福伯库房里还有多少存粮,福伯便带着他来到库房。
只见库房里堆满了粮食,仿佛一座小山,看起来足够整个安宁府的人省吃俭用吃一个月了。张知府激动不已,心中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毕竟,有了这些粮食,就不用担心会有人饿死,他的政绩也有了保障。
然而,张知府并不知道,实际上这些粮食在短短两天内就被抢购一空。家家户户都担心粮食会短缺,于是全家出动排队,疯狂采购。
大户人家向来有屯粮的习惯,自然无需担忧。但普通老百姓就不同了,他们往往是吃完再买,从不囤粮,稍有不慎便会面临断粮的困境。
由于外面的天气实在太过寒冷,张知府稍作停留后便匆匆返回。福伯在卖完库房里的粮食后,又悄悄地拿出一些继续售卖。就这样,他一直卖了十五天才宣布售罄。在这寒冷的天气里,人们都急于回家取暖,根本无暇顾及福伯究竟卖出了多少粮食。
张知府深知,如果没有福伯的善举,安宁府的老百姓恐怕会在这场雪灾中遭受灭顶之灾。毕竟,半个国家都遭遇了雪灾,雪停之后,粮食运输却成了大问题。等到道路畅通时,市面上又早已无粮可运。
大户人家和粮商们纷纷将粮食囤积起来,不肯出售,最终受苦的还是那些手无寸粮的老百姓。在饥寒交迫的折磨下,流民的身影开始在街头巷尾出现。张知府下令关闭城门,这个举措各州府都会做的,避免城中混乱。
为了救助这些灾民,福伯、灵溪以及化妆后的王梦瑶、小舞和小鱼来到城门外施粥。他们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让灾民以物换粥、以工换粥。具体来说,灾民可以去捡柴火、挖干净的雪,或者帮忙淘米、烧火,以此来换取一碗热腾腾的粥。
施粥的第一天,他们拉来了柴火,搭建粥棚的材料,让人出力搭粥棚。而从第二天开始,灾民们便主动捡来柴火换取粥。福伯等人趁人不注意,用灵力将柴火烘干。煮粥的水则是灾民们用木桶去城外舀来的,半桶雪可以换一碗粥,一小捆柴也能换一碗粥。
这样一来,福伯他们只需要提供米和锅,其他的事情都由灾民们自行完成。烧火、煮粥,大家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灾民们白天将福伯他们搭的棚子让出来用于煮粥,晚上则在这里避寒。他们将柴火码放在四周,用来遮挡寒风,并且还自觉地看管着柴火。福伯叮嘱他们晚上可以用柴火取暖,但一定要注意安全,以免发生火灾。
张知府得知此事后,也亲自前来查看了两次。看到福伯等人的善举,他不禁对福伯的仁义之举赞不绝口。王梦瑶他们煮的粥格外浓稠,灾民们喝在嘴里,暖在心里。
每天天一亮,灾民们便纷纷出动,去舀雪或者捡柴火。不等福伯他们到来,几位勤快的妇人就已经将临时灶台里的火烧得旺旺的,把锅刷洗得干干净净,还烧好了一锅热水供大家饮用。等福伯他们拉着米赶来时,锅里已经又烧好了一锅热水,只等米下锅了。
在施粥的过程中,并没有遇到不讲理的人。大家都很自觉,如果有个别想不劳而获的人,福伯也会悄悄地出手教训他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施粥的消息越传越远,周边的灾民们听闻安宁府的粥又浓又管饱,纷纷慕名而来。
要知道,安宁府距离京城有三百里的路程,这些灾民们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硬是一步一步地走到了这里。毕竟,其他地方施的粥稀的跟喝水一样,还有沙子在里面。还一天只施一次,根本无法填饱肚子,而在这里,他们至少能吃上一顿热乎的饱饭。
王梦瑶此次并未投入过多的钱财贴补施粥之事。原来,他们一行人颇具远见,早在周游列国时就开始到粮食产量丰饶的地区囤粮。当时粮价低廉,后来随着灾情蔓延,粮食价格疯涨至两倍之多。
福伯果断出手,卖掉了三分之二的囤粮,狠狠赚了一笔。即便之后施粥持续了一个半月,每日耗费大量粮食,但将先前赚的利润与施粥的花销相抵,王梦瑶仅仅贴补了三百多两银子。粮食不够了,可以用空间里的普通大米煮粥,反正又不用花钱。
他们每日施粥两次,分别在辰时与申时后。清晨时分,天色微亮,饥肠辘辘的灾民便已在周围捡柴火,或者是去远处取干净的雪水。等福伯他们到时,施粥棚前已经排起了3列长队,半小时后,热粥的香气在清冷的空气中弥漫开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