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悦坐在工位上,看着堆积如山的材料,瞬间觉得喘不过气来。她随手拿起最上面的一份,竟然是1976年度的《粮食征购任务分解表》,纸页都发黄了,显然是积压了很久的工作。胡悦最讨厌这种无法掌控的局面,茫然无措的感觉让她心里乱糟糟的——她想搞清楚公社的架构,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便从挎包里掏出组织关系转接单,又走到吴运才跟前。
“吴部长,请问公社的架构是怎么划分的?我想了解一下,方便以后对接工作。”胡悦客气地问。
吴运才握着钢笔的手顿了顿,在转接单上留下一个墨点,头也没抬地说:“你先熟悉文书工作,架构的事以后有机会再说,不急。”
吃了闭门羹的胡悦只好攥着空白的转接单回到工位。她不想干坐着,便开始收拾杂乱的桌面——把散落的文件按年份分类,用湿抹布把积灰的桌面擦得锃亮,又去茶水间倒了杯热水,才算稍微安心。
收拾抽屉时,她摸到一个牛皮袋,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堆红头文件和人事档案。胡悦随手翻了翻,当看到“电影放映员王建国”的名字时,突然怔住了——这不就是去年在双沟村晒谷场,用《地道战》胶片换了张婶两个鸡蛋的圆脸小伙吗?她看着桌面上玻璃反射出的自己的苦笑,忽然明白:所谓的“体制”,不过是把田间地头的人情世故,换了个“红头文件”的壳子,本质还是那些家长里短、利益纠葛。
胡悦又拿起一份公社人事组织表,潜心研究起来。她对大队、生产队的架构很熟悉—— 双沟村大队有支部书记、副支书、民兵营长、妇女主任,还有会计、出纳;下面的八个生产队,小队有 7 个队委,大队有 9 个队委,除了队长、会计这些核心职位,还有饲养员、放水员、调解员这些“凑数”的岗位,每年都会选举调换,大多是社员轮流当。
可一到公社层面,她就彻底懵了——组织部、宣传部、武装部、经管站……一个个陌生的部门让她头大,不知道谁管谁,谁对接谁。这种迷惘让她心里很不舒服,忽然想起华庆军晚上会回来,“问问他说不定就清楚了”的念头让她瞬间开心起来。可没高兴几秒,她又想起前不久华庆军还跟她讨教“怎么跟社员打交道”,显然他对公社架构也未必熟,那点期待又沉了下去。
胡悦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渐渐西斜的太阳,心里琢磨着:不管公社架构多复杂,先把眼前的文书工作做好,再想办法帮翠翠解决换亲的事。至于公社里的门道,慢慢摸索总能搞清楚——她连百年一遇的洪水都扛过来了,还怕这点琐碎的工作?
胡悦琢磨着,要解开公社架构的谜团,总不能一直等华庆军,还得主动出击。她立马回宿舍,从帆布袋子里翻出一包用油纸裹得严实的竹叶青绿茶——这是双沟村种茶的老周特意给她的,说“这是供销社都难买到的紧俏货”。她揣着茶叶回到组织部,轻轻敲了敲吴运才的办公桌:“吴部长,您看您忙了一天,这茶您尝尝,解解乏。”
吴运才嘴上说着“不用不用,太客气了”,手却诚实地伸了过来,接过油纸包时,指腹还特意捏了捏——能摸到茶叶梗戳出的细小凸起,就知道是新茶。傍晚的余晖透过办公室的铁栅栏,在水泥地上投下细长的影子,正好落在油纸包上,把碧绿色的茶叶映得更鲜亮。
吴运才的推辞没超过三秒,他起身从柜子里翻出个印着“先进工作者”的搪瓷缸,撕开油纸包,捏了一撮茶叶丢进去。滚烫的热水一冲,原本板结的茶叶在缸底慢慢舒展,像一片片碧绿的小梭子,一股清冽的茶香瞬间弥漫开来,连空气都变得清爽了。
“嗯!这茶确实地道,是顶尖的好货!”吴运才咂了口茶,眼睛都亮了,之前的冷漠劲儿一扫而空。
“还是吴部长识货,”胡悦赶紧顺着话茬说,“我平时不怎么喝茶,拿着也是浪费,给您正好。”
收了东西,又被胡悦哄得高兴,吴运才彻底打开了话匣子。胡悦趁机问起公社架构,他干脆拿起笔,在报纸空白处画起树状图:“公社架构说简单也简单,就像棵大树——公社主席团是树根,管大方向;经济部是树干,管钱粮;咱们组织部是树枝,管‘帽子’(人事);还有社会事务部,管卫生教育这些杂事。”
他边画边解释:“公社主席团有主席、副主席,还有秘书长,大事儿都得他们拍板;经济部下面分农业、工业、财务,比如你之前管的防汛救灾,就归农业口管;社会事务部里有卫生所、学校、妇联,以后你要是对接妇女工作,就得找她们。咱们组织部嘛,管人事调动、宣传和组织活动,下面有专员、宣传员,都是干实事的。”
胡悦听得认真,忽然想起社员们常说的 “公社八大员”,又问:“吴部长,大伙儿都说‘八大员’是好职业,挣商品粮、吃公家饭,您给讲讲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