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惊艳(惊悚)的冰蓝寒芒,如同烙印般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内心:是他!绝对是他!叶寒!他找到我了!他就在天衍城!他天天在听我说书!他还出手了!
这个认知让我心乱如麻,坐立难安。
一连几天,我都没法安心说书。每次站到摊位前,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瞟向那个熟悉的角落,心脏砰砰直跳,既害怕看到那个斗笠身影,又隐隐有些…期待?(呸!是警惕!)
然而,那个斗笠人再也没有出现。
仿佛那天出手秒杀妖獒,只是我的幻觉,或者只是一个路过的神秘高手随手为之。
内心:怎么回事?走了?被我发现就撤了?还是…我猜错了?根本不是叶寒?
日子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每天说书、收钱、吃饭、睡觉,平淡得有些…乏味。
同屋的炼气修士看我心神不宁的样子,嘿嘿笑道:“怎么了闲云道友?魂不守舍的?想相好的了?”
我:“…” 内心:想你个大头鬼!我想个冰山!
但我心里那根弦却始终紧绷着。叶寒就像一把悬在我头顶的利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来。这种未知的等待,比直接面对更让人煎熬。
内心:不行!不能这么被动!得想个办法试探一下!如果他真的在,就得搞清楚他想干嘛!如果他走了…那最好!
怎么试探呢?直接喊“叶寒你出来”?那太蠢了,万一不是,我就成笑话了。万一真是,他可能直接拔剑清理门户。
内心:得用计!迂回!含蓄!符合我文化人的身份!
我眼珠一转,计上心头。
第二天说书,我特意选了一段《齐天圣传》里比较…嗯…意味深长的桥段。
讲的是“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后,郁郁寡欢,虽表面上逍遥快活,与众猴嬉戏,实则时常独自一人眺望西方,思念师父,担忧取经之路…”(我临时瞎编加了不少内心戏)
我声情并茂,极力渲染猴王那“口是心非”、“外冷内热”、“明明关心却死不承认”的别扭心态…
“…那猴王坐在水帘洞顶,看着天边夕阳,手中把玩着那根如意金箍棒,心中暗想:‘那和尚迂腐蠢笨,不识好歹,赶我老孙走,正好落得清闲!…只是…那西天路上妖魔众多,八戒呆傻,沙僧憨厚,白马无用…万一遇到个厉害妖怪,那和尚细皮嫩肉的,岂不成了人家口中餐?…哼!关我屁事!死了正好!…可是…’”
我一边讲,一边暗中观察台下每一个角落,尤其是那个阴影位置。
台下听众听得唏嘘不已。
“唉…猴王就是嘴硬…”
“明明担心师父嘛…”
“这师徒感情真是曲折…”
然而,那个角落空空如也,没有任何动静。
内心:…没来?还是…根本不吃这套?
我不死心,过了几天,又换了个方式。
这次,我讲的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我改为 “三求巽风扇” )时,与牛魔王(蛮牛妖圣)大战,铁扇公主(罗刹女)暗中相助的桥段…我刻意模糊处理,添油加醋,暗示了一些“兄弟反目,旧情难断,暗中关怀”的暧昧情节…
台下一些女修士眼睛发亮,听得津津有味。
但那个角落依旧毫无反应。
内心:…难道真不是他?或者…他根本听不懂我的暗示?对牛弹琴?
我有点泄气,又有点庆幸。内心:也许真是我多心了?那天出手的是别人?
但就在我几乎要放弃试探,认定是自己想多了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这天,我讲到“唐僧师徒途经女儿国”(我改为 “西梁女国” )。
当讲到女儿国国王(西梁女王)对唐僧一见倾心,欲以国托付,挽留他还俗时,我灵机一动,临时加了一段极其大胆的改编!
我让那西梁女王对着唐僧,深情款款地说出了如下台词(我捏着嗓子学女声):
“御弟哥哥(法师哥哥),你看我这西梁女国,富庶安宁,百姓安乐,虽无男子,却也无战乱纷争。你若留下,与我携手共治,岂不胜过那西天万里跋涉,风餐露宿?那经书…取来何用?度化世人,又何必远行?心中向善,何处不是灵山?”
我顿了顿,然后学着唐僧(玄奘)的语气,沉声道(我压低声音):
“陛下…贫僧…心中有座冰山…万年不化…度不了…靠近了…只会冻伤…贫僧…只能西行…”
说完这段即兴发挥,我自己都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内心:卧槽!我好肉麻!我好做作!但我好天才!
台下听众一片寂静,似乎被我这突如其来的“深刻”改编给震住了。
几秒后,爆发出热烈的讨论!
“咦?这改编有意思!”
“心中有座冰山?比喻啥?”
“这和尚还挺有故事?”
“女王好可怜…”
而我,心脏狂跳,眼睛死死盯着那个角落!
就在我话音落下的瞬间!
我清晰地看到,那个空了好几天的阴影角落里,空气似乎极其轻微地扭曲了一下!一道模糊的斗笠身影一闪而逝!速度快得几乎让人以为是错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