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里的空气几乎要凝固了。
王紫逸烦躁地刷新着网页,屏幕上充斥着对《南京照相馆》的嘲讽和对《南京!南京!》的吹捧。
"妈的,这帮人是不是瞎了?路川给了他们多少钱?"
宋轶轻轻按住他的肩膀:"别看了,越看越生气。相信李扬,我们做好自己的事。"
李扬坐在角落,面前摊开着《南京照相馆全运作指南》的初稿。
对外界的喧嚣,他似乎充耳不闻,但紧锁的眉头透露着他内心的不平静。
就在这时,陈小纭突然惊呼一声:"你们快来看!优酷上有个视频!"
"又是骂我们的?"王紫逸没好气地说。
"不是!是一个科技博主做的,分析这次舆论战的!"
这句话引起了李扬的注意。他抬起头,走到陈小纭身后。
屏幕上,一个名为"数据猫"的科技博主发布的新视频正在播放。
标题十分醒目:《用数据解剖一场网络舆论战:以<南京!南京!>VS<南京照相馆>为例》。
视频开头,博主用冷静的语调介绍。
"最近,电影圈一场关于'大制作与小成本'的争论引发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数据科学爱好者,我决定用技术手段,客观分析这场舆论风暴背后的真相。"
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复杂的网络声量趋势图。
博主解释道:"这是两部电影相关话题的网络声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大家注意看这个节点——"
他用光标圈出某个时间点。
"在这里,关于《南京!南京!》的正面讨论和关于《南京照相馆》的负面讨论几乎同时呈现爆炸式增长。”
“这种同步性和增长曲线的陡峭程度,完全不符合自然热点事件的发展规律。"
王紫逸瞪大了眼睛:"我靠!这图太明显了!"
视频继续播放,博主展示了更多证据。
"再看这个时序密度图。这是高频发帖的时间分布。”
“可以清晰看到,大量支持《南京!南京!》或贬低《南京照相馆》的账号在特定时间段内集中爆发,发布内容相似度极高的帖子,随后陷入长时间静默。”
“这种'脉冲式'活动,是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水军的典型特征。"
宋轶倒吸一口凉气:"他们居然做得这么明显?"
"更精彩的在后面。"李扬轻声说,眼睛紧紧盯着屏幕。
博主开始展示文本分析结果。
"通过词云图和文本聚类分析,我们发现对立阵营的帖子存在高度重复的关键词和话术模板。”
“比如'大制作=尊重'、'小成本=轻慢'这样的句式反复出现,进一步佐证了有组织的行为。"
最后,博主重点分析了几篇最初定义"路线之争"的"神帖"。
"这些帖子发布后,几乎瞬间就被大量账号点赞、转发、评论顶起,形成了'人造热点'。”
“这种'初始推动力'极不自然,明显是有组织、有节奏的网络舆论引导。"
视频结尾,博主用冷静的技术语言总结:"本次舆论风波的数据特征,高度符合有组织、有节奏的网络舆论引导模式,而非健康的、自发的公众讨论。"
宿舍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科学而犀利的分析震撼了。
但视频还没有结束。
博主在最后补充道:"在筹备本视频过程中,我试图更深入地理解《南京照相馆》项目本身,曾向电影领域的专业人士请教。”
“意外的是,我获得了一份名为《南京照相馆全运作指南》的内部文件。"
这句话像一颗炸弹,在宿舍里引爆。
"什么?"王紫逸差点跳起来,"他怎么会有......"
博主继续解释:"由于我尚未完全研读理解这份内容详实的文件,且未获得原作者明确授权,基于学术规范和尊重,我暂不对外公开该文件,也无法在此刻对其进行深入解读。"
他顿了顿,留下一个悬念。
"但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这份文件为我们理解另一种电影创作与运营模式。”
“它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待我仔细研究后,或许会在未来一期视频中,为大家带来专业解读。"
视频结束,屏幕上只剩下优酷的播放界面。
宿舍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看向李扬。
《南京照相馆全运作指南》这件事,李扬完全没想要过隐藏。
也隐藏不了。
在这本《指南》制作过程当中。
所有和这部电影有过合作的公司或个人都知道有这件件事。
有的还深度参与了这本指南的书写。
毕竟电影具体制作的过程当中,他们是最了解他们自己业务那部分内容的。
李扬在写作和制作这本《指南》时,很多方面都得到了这些同行的协助。
所以这文件传播出去也不算太意外。
但李扬的表情还是极为复杂——
有对舆论可能反转的期待,有对《指南》意外曝光的惊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