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功宴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在耳边回荡,但网络世界的残酷现实已经扑面而来。
李扬坐在宿舍的电脑前,屏幕冷光映在他脸上,照出一片凝重。
天涯论坛的影视版块已经完全被"大制作VS小成本"的论战淹没。
一个题为《理性讨论:纪念七十周年,是否需要<南京!南京!>这样的大片压阵?》的帖子被顶在首页,回复已经超过两千条。
"如此沉重的历史题材,唯有宏大制作、顶级视效方能承载其重!学生作业级别的小成本电影,简直就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一个注册时间刚满三天的ID慷慨陈词。
下面立刻有人跟帖:"顶!大投资=高规格=高尊重!看看《南京!南京!》的演员阵容,刘叶、范味、高元元,这才是对待历史的认真态度!"
王紫逸气得一拳砸在桌子上:"放屁!我们哪里不认真了?三十五天的拍摄计划他们没看见吗?"
李扬没有说话,继续滚动页面。
猫扑网上,一张PS图片被疯狂转载:左边是《南京!南京!》恢弘的海报,右边是《南京照相馆》的logo被P成一个可怜兮兮的小火柴人,配文:"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
下面的回复清一色的"2333"和"囧rz"。
"这帮人懂什么!"陈小纭红着眼睛,"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付出了多少......"
新浪博客上,一位自称独立影评人的博主发表了长篇大论《大国崛起时代,需要与之匹配的电影工业》,通篇论述大制作的重要性,虽然没有点名,但字里行间都在暗示像《南京照相馆》这样的小成本电影"难堪大任"。
百度贴吧更是沦为重灾区。
"李扬吧"和"南京照相馆吧"被各种负面帖子刷屏,仅存的几个支持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在口水中。
"路过,灌个水。不过我也觉得大片靠谱点。"
"楼主是SB,鉴定完毕!(但我也看大片)"
"你们啊,too young too simple!这明显是炒作!"
宋轶默默地看着屏幕,轻声说:"他们不是在讨论电影,而是在站队。大制作就是政治正确,小成本就是原罪。"
李扬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得可怕.
"因为他们不需要了解真相,只需要一个简单易懂的标签。"
"《南京!南京!》是大制作,所以它'应该'成功。”
“我们是小成本,所以'活该'失败。"
就在这时,王紫逸突然惊呼:"快看!路川接受采访了!"
新浪娱乐头条赫然挂着路川的专访视频。
画面中路川西装革履,神情严肃而自信。
"我不想评论其他项目。"路川对着镜头说,姿态拿捏得恰到好处。
"但我认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电影人需要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他侃侃而谈"历史的厚重"、"艺术的敬畏"、"投资的必要性",每一个词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
"如果非要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作品来承载这份纪念,"路川的声音突然提高,目光坚定地直视镜头,"我认为,必须是《南京!南京!》。”
“因为我们投入了最大的诚意、最专业的团队、最庞大的资源,我们尊重那段历史,我们决心打造一部配得上那三十万亡灵、对得起历史和未来的作品!"
剪辑室里一片死寂。
"不要脸......"王紫逸喃喃道,"太不要脸了......"
然而路川的表演还没有结束。
在访谈结尾,他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
"为回应广大民众的殷切期盼,经过团队不懈努力,我们决定将《南京!南京!》的上映日期从原定的2009年,提前至2007年12月。我们将全力以赴,不负众望!"
"砰"的一声,王紫逸的拳头再次砸在桌上,这次力度之大让显示器都晃了晃。
"他这是要堵死我们的路!12月上映,那我们什么时候上?明年吗?到时候谁还记得!"
宋轶的脸色苍白:"他不只是在抢档期,他是在向电影局和市场表明决心......"
“全都被扬子猜到了,这路川就是想吃独食。”
李扬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
外面的北京城华灯初上,车流如织,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
但在这间小小的宿舍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进入白热化。
"图穷匕见。"李扬轻声说,声音冷得像冰,"他终于不再掩饰了。"
陈小纭怯生生地问:"那我们......怎么办?"
李扬没有回头,依然望着窗外:"他以为提前上映就能决定胜负。但他忘了,电影最终是要靠质量说话的。"
"可是舆论已经一边倒了......"王紫逸沮丧地说,"现在网上全是支持他们的声音。"
"舆论可以引导,也可以反转。"李扬转过身,目光锐利,"路川犯了一个错误:他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了'大制作'这个概念上,却忘了观众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