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青锋影业在各大社交平台同步更新2009年度拍片计划书。
这短短数百字内容,其引发的效应,远非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所能形容。
它更像是一艘巨轮,悍然撞入了本就不甚平静的华语影视圈,掀起的不是涟漪,而是席卷一切的滔天巨浪。
计划书其实写得很简单。
除了项目名称、监制、导演和寥寥数语的核心亮点与背景设定,再无更多细节。
这种“留白”艺术,在信息饥渴的舆论场中,瞬间变成了全民参与的“阅读理解”大赛。
全网都在疯狂抠着这份计划的字眼,进行着各种猜测性、甚至臆想性的解读。
首先是针对这个计划本身的。
李扬两部电影的巨大成功,使得正面解读与惊叹占据了主流声量的大部分。
影视论坛“电影票房吧”里,一篇题为《拆解‘一剑光寒’:李扬的棋局到底有多大?》的帖子迅速成为热帖。
楼主“资深制片马甲”发表了他的分析。
“诸位,看清楚,这不是系列片,这是多类型、多导演的全面出击!
科幻、武侠、都市、动画,李扬这不是在下棋,他是在布局一个属于‘青锋’的品牌宇宙!
用不同类型片覆盖不同受众,再用‘李扬监制’和‘青锋导演团’这块金字招牌保证基本盘,这商业视野,领先国内同行至少五年!”
羡慕嫉妒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名为“娱乐圈会计”网友在博客发文。
他算了一笔账:
“《南京照相馆》成本600万,票房6.14亿;
《战狼》成本未知,但以其军事动作类型和后期特效看,绝不会是天文数字,目前票房直奔17亿。
扣除所有成本、分账,青锋影业和李扬个人赚取的利润,足以支撑他同时启动这四个项目。
不到两年,从零到行业新贵,这赚钱速度,让人眼红啊!”
当然,质疑者亦不在少数,且言辞犀利。
某知名影评人在其专栏中写道:
“我必须给这股狂热泼点冷水。
同时启动四个项目,涉及的都是高概念、高投入的类型,这对任何一家成熟电影公司都是巨大的管理挑战和资金压力。
李扬导演才华横溢,青锋团队士气正盛。
但是,小心步子太大,扯着蛋!
这句老话,并非全无道理。
电影不是流水线产品,艺术创作需要专注和沉淀。”
这条评论下方引来不少认同。
“支持理性声音!”
“坐等打脸!”
类似的留言获得了大量点赞。
争论更激烈、也更细致的,则聚焦于各个项目,尤其是万众瞩目的《流浪地球》。
在中国的科幻迷群体中,这份计划书不啻于一道划破夜空的曙光。
贴吧“科幻世界”吧内。
一片“泪目”、“有生之年”的欢呼。
吧主“星辰旅者”发长帖感慨:
“兄弟们,我们等了太久!
回顾中国科幻电影史,从《珊瑚岛上的死光》的尝试,到《大气层消失》的寓言。
再到前几年那些名为科幻、实为爱情或喜剧的‘伪科幻’……
我们不是没有过科幻片,但我们几乎没有过在视觉、概念和规模上能称之为‘大片’的硬科幻!
它们要么受限于技术,五毛特效感人;
要么受困于投资,场景小家子气;
要么偏离了类型核心,挂着羊头卖狗肉。
李扬不一样!
他前两部作品大成功,这已经证明了他对电影工业化的坚持和对市场脉搏的把握。
他有魄力、更有能力去砸钱做特效!
《流浪地球》!
带着地球去流浪,这本身就是最浪漫、最东方的硬核设定!
我相信,这一次,我们是真等到了一个有机会把科幻拍成大片的人!”
然而,质疑者的冷水也泼得毫不留情。
豆瓣“影视评论”小组中,一篇高赞帖子分析道:
“诸位先别嗨得太早。
别忘了李扬是靠什么起家的?
《南京照相馆》!
一部低成本、强剧情、靠情感和议题出圈的文艺片。
这说明他最擅长、最熟悉的路径是‘以小博大’。
人性如此,成功者最容易路径依赖。
我敢打赌,《流浪地球》大概率又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文艺片!
重点肯定放在末日下的人性挣扎、家庭伦理,至于行星发动机、星际航行?
可能就几个背景镜头糊弄一下。
劝广大网友别抱太大希望,免得失望越大。”
还有一部分人,则从“钱”的角度发出了灵魂拷问。
知乎上出现了一个名为:“如何评价青锋影业公布的四部新片计划?”的问题。
一个自称“创投圈人士”的回答获得了高票认同:
“年轻人,你们太天真了。
李扬才二十出头,凭借两部电影实现财富自由……
这笔钱有多大,你们根本想象不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