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那头,杨万里的声音平静无波,却像一把精准的探针,直抵计划的核心。
“小林同志,你在石盘村说的那番话,写得很好。报纸上的文章,我也看了。但是,文章终究是文章。我更想知道,你那个‘杠杆’,现在撬得怎么样了?”
林枫站在宿舍窗边,晚风吹动着窗帘,也吹散了他一天的疲惫。他能听出,杨万里问的不是进度,而是这个“杠杆”的支点,是否真的如他所说那般稳固。
“报告杨部长,撬动了,但也很沉。”林枫没有说套话,语气坦诚,“杠杆的两端,一头是石盘村被点燃的人心,另一头是红旗村被敲碎的旧规矩。现在,这两端都开始用力了。”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轻微的“哦?”,显然对这个回答很感兴趣。
“石盘村那边,王雷他们干劲很足,县农业局的专家已经进村,第一批试种的菌包明天就能下地。村民们的热情,是杠杆的动力源。”
“那另一端呢?被敲碎的旧规矩,可不是那么容易就变成新动力的。”杨万里的问题依旧一针见血。
“您说得对。”林枫笑了笑,“所以,我给红旗村找了个‘能人’,也是我们加工厂项目的第一任工地主任。”
“谁?”
“刘富贵。”
电话那头沉默了。杨万里当然记得这个名字,这是旧规矩的代表,是差点把罪证烧掉的地头蛇。
林枫没有等他发问,继续说道:“我让他去纪委坦白,接受处分,然后回到工地上。他现在比谁都卖力。因为他明白,这个加工厂是他唯一的戴罪立功的机会。他懂村里的人情世故,也懂得怎么跟最难缠的村民打交道。把他用好了,红旗村这股最大的阻力,就能变成最有效的执行力。这就是我理解的,杠杆的‘支点’——把对立的力量,转化成同一个方向的推力。”
这番话,比报纸上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分量。它展现的不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而是一个在泥泞现实中,如何将矛盾化为动力的真实操作。
良久,电话那头传来一声低沉而有力的赞许。
“好一个‘支点’。小林同志,你没有让我失望。”杨万里顿了顿,语气变得郑重,“清源这个样本,要扎扎实实地做下去。做好了,是功劳;做砸了,板子也会打得很重。你好自为之。”
电话挂断了。
林枫握着手机,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他知道,自己已经从一个需要被考察的下级,变成了杨万里眼中一个需要被持续关注和鞭策的“执行者”。这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认可。
……
与此同时,县委书记陈建国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
他没有处理文件,也没有接待客人,只是静静地坐在沙发上,面前的茶几上,摊开着一份当天的《江南日报》。
那篇题为《从“输血”到“造血”:清源“石盘村样本”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的评论员文章,他已经读了不下三遍。
文章的每一个字,他都仔细咀嚼过。他看到的,远不止是对清源县的褒奖。
他看到了“清源模式”这四个字背后蕴含的巨大政治价值。
他看到了林枫那个“杠杆理论”,已经从一个应对考察的即兴之谈,被提炼、拔高,上升到了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雏形。
一个干部,能干事,是将才。
一个干部,既能干事,又能将干成的事,总结、提炼成一套能让别人学习、复制的“方法论”,这就是帅才。
陈建国在官场沉浮多年,深知这种“帅才”有多么难得。
很多干部,埋头苦干一辈子,政绩斐然,但一问他经验是什么,他只会说“多下基层,多跟群众沟通”之类的空话。他们是优秀的战术执行者,却成不了战略的制定者。
而林枫不一样。
从“云端课堂”到“医联体”,再到今天的“乡村价值重构”,他每解决一个问题,都能迅速找到问题的核心,并构建出一个逻辑自洽、可供复制的“模型”。
这种能力,已经超出了一个副县长的范畴。这是一种战略层面的远见。
陈建国拿起桌上的红色电话,拨通了一个市里的号码。
电话接通后,他脸上的严肃化开了几分,换上了一种熟稔的笑意。
“老领导,这么晚没打扰您休息吧?”
电话那头,传来江州市委副书记爽朗的笑声:“建国啊,你可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说吧,又有什么好事要向我汇报?”
“好事确实有,还不小。”陈建国靠在沙发上,语气轻松地说道,“今天省报的文章,您看到了吧?”
“你说清源那个‘石盘村样本’?看到了,写得不错,很有深度。你们县里这次可是露了个大脸啊。”
“哪里哪里,都是省市领导指挥有方。”陈建国谦虚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老领导,我今天给您打电话,不是为了表功,是想跟您聊聊写这篇文章背后的人。”
“哦?那个叫林枫的副县长?”市委副书记显然也做了功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