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创新举措:推行“集体经济 能人带动”模式
钱卫东的秘书小李,一张脸白得像刚从面粉袋里拔出来。他扶着门框,喘着粗气,看向林枫的眼神,像是看到了救星,又像是看到了即将引爆的麻烦本身。
“出事了,钱县长让您立刻去他办公室!”
林枫刚刚落下的最后一笔,墨迹未干。那份耗尽了他一夜心血的《清源县乡村价值重构计划》,静静地躺在桌上,纸张还带着他手心的温度。他一夜未眠,身体疲惫到了极点,精神却因为那套宏大而清晰的战略,亢奋得如同燃烧的炭火。
小李的慌乱,像一盆冷水,浇在了这团火上。
“什么事?”林枫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声音平静。
“我……我也不清楚,”小李结结巴巴地说,“早上钱县长开完碰头会,脸就一直阴着。刚才在办公室里发了好大的火,把烟灰缸都扫到地上了,嘴里念叨着您的名字,然后就让我来找您。”
林枫的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钱卫东,这位务实甚至有些保守的县长,以稳重着称,极少有如此失态的时候。
他没再多问,拿起桌上那几页还热乎的稿纸,仔细地对折好,放进一个牛皮纸文件袋里,然后才跟着小李走了出去。
清晨的县政府大楼,已经开始了一天的运转。走廊里人来人往,见到林枫,都纷纷点头问好,眼神里带着几分敬畏和好奇。林枫只是微微颔首回应,脚步不停。他能感觉到,周围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息。
他心里大致有了猜测。省委组织部的考察组后天就到,陈建国必然在昨晚或者今晨,和钱卫东通了气。以钱卫东的性格,面对这样一场没有退路的“大考”,尤其是在陈建国把宝完全押在自己这个“破局者”身上的时候,他的反应,绝不会是欣喜,而是巨大的焦虑。
果然,一走进钱卫东的办公室,一股浓烈的烟味便扑面而来。地上散落着几截被狠狠摁灭的烟头,还有几片摔碎的陶瓷茶杯的残骸,显然还没来得及收拾。
钱卫东没有坐在他那张宽大的老板椅上,而是背着手,在窗前来回踱步,像一头被困在笼子里的老虎。
“钱县长,您找我。”林枫把门带上,平静地开口。
钱卫东猛地转过身,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地盯着林枫,那眼神复杂至极,有恼火,有忧虑,甚至还有一丝他自己都没察觉到的……嫉妒。
“林枫啊林枫,你可真是给我,给整个县政府,出了个天大的难题!”钱卫东的声音沙哑,带着压抑不住的火气。
“陈书记把省委要来搞试点的事,都跟我说了。他还说,这次清源县能不能接住,就全看你了!”他走到林枫面前,几乎是指着他的鼻子,“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陈书记把整个清源县这几年的家底,把我们整个班子的前途,全都押在了你那份还不知道在哪里的‘新思路’上!这是一场豪赌!赢了,皆大欢喜;输了,你拍拍屁股,有陈书记护着你,可我呢?我这个县长,就是全县的罪人!”
他的情绪很激动,唾沫星子都快喷到林枫脸上。
林枫没有退,也没有辩解。他安静地听着,任由钱卫东发泄着积压的焦虑和压力。他理解这位县长的处境。作为政府的一把手,他要对全县的经济发展和财政负责,他习惯于计算投入产出,习惯于走看得见摸得着的稳妥路子。而现在,陈建国和林枫,却要把他绑上一辆方向未知、油门踩到底的战车。
等钱卫东的胸口剧烈起伏,说得有些上气不接下气时,林枫才把手里的文件袋,轻轻地放在了办公桌上。
“钱县长,您说的‘新思路’,在这里。”
钱卫东愣了一下,狐疑地看了一眼那个平平无奇的牛皮纸袋,又看了一眼林枫。林枫的脸上没有半点被训斥后的惶恐,反而平静得像一潭深水。
他将信将疑地走过去,拆开文件袋,抽出了里面的几页纸。
当他的目光落在标题——《清源县乡村价值重构计划》上时,他嗤笑了一声,嘟囔道:“又是这些虚头巴脑的新名词。”
可当他往下看去,脸上的不屑和嘲讽,便一点点地凝固了。
“……破局之路,不在于输血,而在于换血;不在于修补,而在于重构。”
“……核心思路:以‘人才资本’替代‘土地资本’,成为乡村价值的核心引擎……”
钱卫东看得越来越慢,眉头也越锁越紧。他虽然对这些新概念感到陌生,但多年的行政经验让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份计划的字里行间,藏着一种他从未见过的、颠覆性的逻辑。
“这都是些纸上谈兵的东西,”他放下稿纸,揉了揉太阳穴,“说得好听,怎么落地?人才资本?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经济规律!你怎么让人才回那个穷山沟里去?”
林枫没有急于反驳,而是拉开椅子坐下,给自己倒了杯水,也给钱卫东递过去一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