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创新举措:成立“企业服务中心”
陈建国办公室里的空气,在那一问之后,仿佛凝固成了实体,沉甸甸地压在林枫的肩上。
“在你的背后,是不是还有什么人?”
这个问题,像一把无声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向林枫最大的秘密。灯光下,陈建国那双阅人无数的眼睛,不再是上位者的审视,而是一种近乎探究的锐利,试图从林枫的任何一丝微表情中,找到答案。
林枫没有回避他的目光,也没有立刻回答。
他只是很平静地,将那张画着草图的白纸,轻轻地往前推了推,推到办公桌的正中央。
“书记,您觉得,这个方案,能解决清源县的问题吗?”他问。
陈建国眉头一皱,他没想到林枫会反问。他要的是答案,不是问题。
“能。”陈建国没有犹豫,这个字他说得斩钉截铁。他执政清源多年,对县里的沉疴积弊了如指掌。林枫的方案,就像一把钥匙,正好对上了那把生了锈的、谁也打不开的老锁。
“那您觉得,这个方案,会触动多少人的利益?”林枫又问。
陈建国沉默了。他不需要计算,那几乎是清源县整个行政体系中,所有握有审批权力的部门和个人。
“所以,”林枫的声音依旧平稳,“如果我背后真的有某一个‘人’,您觉得,他敢让我把这样一个会得罪全县干部的方案,拿到您的面前来吗?他图什么?为了帮清源县发展,就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陈建国的瞳孔微微收缩。
林枫的话,像剥洋葱,一层一层剥开了他问题的另一面。是啊,如果林枫背后站着的是某个省里的大佬,那他的行事风格,应该是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用最小的代价,捞取最大的政治资本,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出手就是掀桌子,一副要与整个旧体系为敌的架势。
这不符合官场的逻辑。
“我的背后,确实有人。”林枫终于正面回答了。
陈建国身体坐直了,眼神更加专注。
“我的背后,是今天下午在王建军厂房里,那个差点哭出来的纺织厂赵经理,她为了公司的上市辅导,被税务问题折磨了整整一年。”
“是那个拍着大腿骂娘的机械厂李老板,他几百万的先进设备,在银行眼里,不如一套老破小的房子值钱。”
“是无数个像王建军一样,怀揣着希望来到清源,却被一道道看不见的门槛,消磨掉所有热情和资本的创业者。”
“更是那些在工厂里,担心着这个月奖金,担心着明年饭碗的普通工人。”
林枫向前一步,双手撑在办公桌的边缘,身体微微前倾,他的目光灼灼,与陈建国对视。
“书记,如果非要说我有什么后台,那我的后台,就是清源县迫切需要发展的现状,是这些企业家和老百姓对一个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的渴望。当然……”
林枫话锋一转,语气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
“我最大的后台,是您。是您想改变清源县的这份决心。没有您的支持,我这个方案,就是一张废纸,连走出这间办公室的机会都没有。”
一番话,掷地有声。
既解释了方案的来源——源于基层的真实诉求,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自己是为民请命的执行者,最后,还不动声色地将陈建国这位县委书记,推到了“改革总设计师”和“最大靠山”的位置上。
这马屁拍得不显山不露水,却又无比熨帖。
陈建国愣住了。他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心里翻江倒海。他见过太多在他面前表忠心、画大饼的干部,但没有一个人,能像林枫这样,把“为民”的理想和“为官”的智慧,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
他忽然笑了,那是一种卸下所有防备和猜忌,发自内心的笑。
“你这个小子……”他摇着头,指了指林枫,一时竟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你这张嘴,不去当外交官都屈才了。”
他重新坐回椅子上,拿起那张草图,眼神已经彻底变了。不再是审视,而是一种合伙人看商业计划书的专注。
“说说细节。你这个‘企业服务中心’,打算怎么建?‘一窗受理’、‘容缺办理’,这些听起来很美的词,怎么落地?”
林枫知道,最关键的一关,他已经过了。
“书记,我设想的‘企业服务中心’,核心就八个字:一窗受理、集成服务。”
“所谓‘一窗受理’,就是彻底终结企业跑部门的现状。以后,清源县所有对公业务,只有一个入口,就是这个中心。企业可以来现场,也可以在网上。我们就像开一家‘政务淘宝店’,企业是顾客,他们只需要把‘商品’(申请材料)放进‘购物车’(提交系统),然后下单。至于后台的仓储、分拣、打包、物流(部门审批),那是我们政府内部的事,不能再让顾客操心。”
“政务淘宝店?”陈建国咀嚼着这个新奇的词,眼睛一亮。这个比喻,太形象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