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初步成效:老街焕发新生机
周建国捏着手机,像是捏着一块滚烫的山芋,脸上的表情在狂喜、震惊和一丝荒诞之间来回切换。
“市……市委宣传部……专题报道?”他凑到林枫耳边,声音压得极低,却掩不住那股子冲上云霄的兴奋劲儿,连带着呼出的热气都仿佛在沸腾,“林枫,你听见没?是市里最好的团队!咱们这把火,直接烧到市里去了!”
周围人声鼎沸,糖画师傅的吆喝,孩子们追逐的笑闹,戏台上咿咿呀呀的清源小调,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而鲜活的市井画卷。林枫的目光从一个正踮着脚给女朋友戴上银簪子的年轻男孩身上收回,看向激动得快要同手同脚的周建国,笑了笑。
“周哥,你先稳住,别让电视台的人来了,先给你拍个个人专访。”
“我……”周建国一口气差点没上来,哭笑不得地指着他,“你这人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这可是市委宣传部点名的典型!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说明陈书记和赵县长顶住压力,做对了!也说明你小子这步棋,走绝了!”
林枫的视线越过周建国的肩膀,望向老街深处。赵铁山的银坊里,灯火通明,围观的人群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愈发拥挤。那位一辈子只懂和炉火铁锤打交道的老匠人,此刻正被一群拿着手机的年轻人围在中间,他有些局促,又有些掩饰不住的自豪,一边敲打着手里的活计,一边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回答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赵师傅,这一下要敲多少次啊?”
“这个花纹有什么说法吗?”
“您收不收徒弟啊?”
赵铁山手上的活不停,嘴里乐呵呵地应着:“没数过,敲顺手了就行。这叫‘凤穿牡丹’,以前是大户人家嫁女儿才有的。徒弟?你们这些娃儿吃得了这个苦?”
一个戴着眼镜的男青年立刻道:“吃得了!师傅,我觉得您这比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酷多了!”
赵铁山愣了一下,随即咧开嘴,露出发黄的牙齿,笑声洪亮。他头顶上,那代表民心值的数字,早已是鲜艳的【 95,自豪/感激】。
“周哥,”林枫收回目光,轻声说,“专题报道是锦上添花,但真正的‘报道’,写在他们每个人的脸上。这比什么都重要。”
周建国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心头的狂喜慢慢沉淀下来,化作一种更深沉、更踏实的暖流。他看到了剪纸的王大娘,正被一群孩子围着,她没有不耐烦,反而手把手地教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如何运剪。小女孩剪出了一只歪歪扭扭的兔子,却高兴得满脸通红,王大娘也跟着笑得合不拢嘴。
他还看到了街角那个新开的茶馆,不是传统的老式茶楼,而是用老宅改造的,保留了木质的梁柱和雕花的窗棂,内部却是现代简约的风格。一个穿着时髦的年轻姑娘,正坐在窗边,面前摆着一杯咖啡,手里却捧着一本介绍清源历史的线装书。茶馆的老板也是个年轻人,据说是在外地工作了几年,看到老街改造的新闻,毅然辞职回乡创业的。
此刻,那年轻老板正端着一盘刚出炉的桂花糕,送到了隔壁竹编店李大爷的铺子里。
“李大爷,尝尝我新做的点心。”
李大爷抬起头,放下手里编了一半的竹篮,也不客气,拿起一块放进嘴里,含糊不清地说:“嗯,甜了点,下次少放糖。你这娃儿,一天到晚净整些洋玩意儿,不过这桂花糕,还有点老味道。”
“得嘞,听您的!”年轻老板笑着应下,又热情地招呼着店里的客人。
周建国看着这一幕,有些感慨。老手艺和新商业,传统与现代,在这条短短四百米的老街上,竟如此和谐地共存着。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真正地“活”了过来,有了自己的呼吸和心跳。
“走,去戏台那边看看。”林枫说。
两人挤过人群,来到街中心的那个小戏台。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已经唱完了半场,正在喝水润嗓。一个背着吉他的年轻人正凑在她身边,拿着手机,像是在记录着什么。
“奶奶,您刚才那个转音太绝了,能再给我哼一遍吗?我想试试用吉他和弦给您配一下。”年轻人一脸崇拜。
老太太有些不好意思,摆摆手:“我这是乡下土调,哪能跟你那洋乐器配。”
“能配,肯定能配!”年轻人急切地说,“您这个调子里有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有根!我把它编到我的歌里,让更多人听到。”
老太太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一丝亮光。她清了清嗓子,试着又哼唱了一段。悠扬的古调,配上年轻人手中的吉他笨拙地扒出的几个和弦,听起来有些不伦不类,却奇异地透着一种别样的和谐。
林枫和周建国站在人群外,静静地听着。
【叮!检测到区域文化认同感显着提升,‘文化自信’板块民心值获得额外增长……】
【当前区域民心总值: 99(稳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