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试点先行:一条老街的重生
电梯门缓缓合上,将钱东来那张阴冷的脸隔绝在外,金属门板上倒映出林枫和周建国模糊的身影。
周建国脸上的喜悦被刚才那无声的口型冻结,他搓了搓手臂,感觉那股凉意顺着脊椎爬了上来。“他……他这是要下黑手了。”
“狗急了才跳墙,人急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林枫的语气很平淡,仿佛在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
周建国看着他,心里着急:“那我们怎么办?这人路子野,万一他从别的方面使绊子……”
“所以我们更要快。”林枫转过身,走向楼梯口,没有再等电梯,“在他把水搅浑之前,我们得先把米淘出来,煮成熟饭。”
第二天一早,“清源县‘古城之心’文旅融合示范区领导小组”的牌子,就挂在了县政府一间临时腾出来的办公室门口。组长林枫,副组长周建国。
上午九点,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室里,住建局、规划局、财政局、文广旅局的四位局长悉数到场,一个个腰杆笔直,手里的笔记本和笔摆放得整整齐齐,眼神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热忱。
“林组长,关于老街区的建筑测绘图纸,我们局里连夜整理出来了,一共三百二十七份,全部数字化存档了!”住建局的王局长抢先开口,把一个厚厚的U盘恭敬地放在林枫面前。昨天在县长办公室,他挨的训最重。
“林组长,规划这边也成立了专班,二十四小时待命!您有任何想法,我们随时深化图纸!”规划局的李局长不甘示弱。
财政局长和文广旅局长也纷纷表态,恨不得把心掏出来。
周建国坐在旁边,看着这幅场景,心里一阵感慨。昨天,这几位对林枫的方案还抱着或怀疑、或看戏的态度,赵县长一通电话,不过一夜之间,就全都变成了最坚定的拥护者。
林枫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冲昏头脑,他只是点了点桌子,会议室立刻安静下来。
“各位局长,感谢支持。但我要的不是表态,是行动。我宣布第一项任务:试点。”
他身后的投影幕布亮起,出现了一张航拍图。
“南薰老街。全长四百米,现存明清风格院落十三处,其中七处产权归公,但年久失修。这里是赵铁山师傅这些老手艺人最后的聚集地,也是我们清源县历史肌理保存最完整的一条街巷。我的要求是,一个月内,完成所有公产院落的抢救性修复,并对整条街进行环境整治。”
一个月?王局长心里咯噔一下,修复古建可不是盖新楼,一个月时间太紧张了。
林枫看出了他的疑虑,补充道:“这次修复,不追求焕然一新,我要的是‘修旧如旧’。破损的木雕,能补不换;斑驳的墙面,保留痕迹;磨光的石板路,不准动。我们要修复的是它的骨架,留下的是它的皱纹。具体的修复标准,我会让市规划院的专家和我们的工匠一起制定。”
这番话,让几位局长都愣住了。他们搞了一辈子建设,第一次听到有领导要求“留下皱纹”的。
“第二项任务,活化。”林枫切换了PPT,“周主任,你负责牵头,文广旅局配合,邀请南薰老街及全县范围内的非遗传承人,入驻修复好的院落,设立大师工作室。记住,是‘邀请’,不是‘命令’。免租金,给补贴,帮他们解决一切后顾之忧。”
“第三项任务,造势。”林枫的目光扫过众人,“一个月后,修复完成之日,我们要在南薰老街,举办一场‘清源首届传统文化市集’。规模不用大,但格调一定要高。我要让清源县的老百姓看看,他们守着的是怎样的宝贝。”
会议只开了半个小时,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散会后,几位局长一路小跑,仿佛身后有猛虎在追。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清源县的行政机器,都围绕着南薰老街高速运转起来。
林枫几乎是把办公室搬到了工地上。他拒绝了施工队图省事直接用水泥封堵墙缝的方案,坚持让他们按照古法,用石灰、糯米汁和桐油搅拌成浆来勾缝。他会为了一个窗格的纹样,和木工师傅在尘土飞扬的院子里一聊就是半天。
工匠们一开始还觉得这位年轻的县领导是来“作秀”的,可几天下来,所有人都服了。林枫对传统工艺的了解,甚至比他们中的一些人还要深。他总能从【文化遗产保护指南】中,找到最恰当的修复方案和技术要点。
【来自木匠刘师傅的民心值 3,钦佩】
【来自瓦工张师傅的民心值 2,认可】
工匠们的民心值在悄然变化,他们干活的态度,也从应付差事,变成了真正的用心。
另一边,周建国带着文广旅局的干部,一家一家地拜访那些散落在县里各处的手艺人。
当他们找到赵铁山,说明来意,告诉他政府要免费提供一间临街的院子给他当工作室,还给开业补贴时,这位一辈子都在跟炉火和铁锤打交道的老银匠,愣在原地,半天没说出话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