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阻力再现:利益集团的博弈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呼吸都仿佛被周卫民那句“钱,从哪儿来?”给抽空了。
这个问题太现实,也太致命。任何宏伟的蓝图,在“钱”这个字面前,都可能变得像一张轻飘飘的废纸。督查组的人员好整以暇地靠在椅背上,他们见过太多被这个问题问得哑口无言的年轻干部。
陪同的县干部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手心冒汗,生怕林枫答不上来,那今天这场汇报会就将以清源县的完败而告终。
然而,林枫的表情没有丝毫变化。
他甚至还笑了笑,那笑容很淡,却有一种洞悉一切的从容。
“周局长问到了点子上。”林枫的声音再次响起,打破了凝滞的空气,“如果按照传统思路,单纯依靠财政拨款,这两个项目确实是天方夜谭。但我们既然提出了新的理念,就不能再走花钱的老路。”
他竖起一根手指。
“首先,是‘省钱’。‘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本,看似高于传统管网,但它能大幅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后期维护成本。根据专业测算,一场大暴雨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就足以抵消掉数个试点区域的改造成本。这是一笔着眼于长远的经济账。”
“‘智慧交通’也是同理。通过智能调度减少的拥堵时间,换算成社会总的燃油消耗和时间成本,每年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我们的目的,不是花钱建一个新系统,而是通过投资,来撬动整个城市运行效率的提升,从而‘省’出更多的钱。”
这番话让周卫民身后的几位专家微微点头,显然是认同这种“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核算理念。
林枫接着竖起第二根手指。
“其次,是‘借钱’。国家正在大力推广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对于‘海绵城市’这类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工程,有专门的政策性银行贷款和绿色债券支持。这笔钱,我们不去争取,就躺在银行里睡大觉。只要我们的方案足够科学,理由足够充分,我相信市里和省里会支持我们去‘借’这笔钱。”
周卫民的眉毛不易察觉地挑了一下。这小子,不光懂规划,还懂金融。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林枫竖起第三根手指,语气变得更加有力,“是‘找钱’。我们要打破政府大包大揽的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也就是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比如,新建小区的海绵化改造,可以作为开发商拿地的硬性指标之一,成本由开发商承担;智慧交通系统中的部分商业应用,比如停车诱导、App服务,完全可以由专业的科技公司来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只需做好监管和数据共享。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把市场的钱用在民生的刀刃上。”
省钱、借钱、找钱。
三板斧下来,逻辑清晰,环环相扣。原本那个“钱从哪儿来”的致命问题,被林枫拆解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组合拳。
会议室里,之前那些等着看笑话的眼神,渐渐变成了惊讶,甚至有几分钦佩。
周卫民深深地看了林枫一眼。他那金丝眼镜后的目光,不再是审视,而是带上了一丝真正的探究。他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不是一个只会在纸上画大饼的理论派,他有一套完整的、从理想到现实的逻辑闭环。
“很有想法。”周卫民终于开口,他合上了那份报告提纲,动作不紧不慢,“方案很前沿,思路也开阔。不过,事关重大,需要进行更详细的可行性论证。这份提纲,我们带回去研究一下。”
他站起身,这场高压的会议,竟以一种出人意料的平和方式收场了。
送走市局的车队,陪同的几位县领导都长出了一口气,看向林枫的眼神彻底变了。他们原以为林枫会被杀得丢盔卸甲,没想到他反客为主,几乎是以一人之力,镇住了场子。
林枫心里却很清楚,这只是第一关。周卫民的态度是“研究一下”,而不是“全力支持”。这微妙的措辞,为接下来的博弈,留足了空间和时间。
而他的对手们,显然不会放过这个时间窗口。
……
当天下午,清源县最高档的“静心茶舍”一间不对外开放的包厢里,烟雾缭绕。
县建设局局长王大海,正亲自给交通局局长刘斌和本地最大的地产开发商钱东来沏茶。王大海挺着一个硕大的啤酒肚,手指粗壮,动作却很娴熟。
“老刘,今天上午那会,你也在场。怎么看?”王大海将一杯泡好的大红袍推到刘斌面前。
刘斌端起茶杯,吹了吹热气,脸色不太好看:“还能怎么看?那小子,有点邪门。一套一套的,把市局那帮人都给唬住了。”
“唬住?”一旁始终没说话的钱东来冷笑一声。他年约四十,穿着一件中式立领的丝绸衬衫,手腕上盘着一串油光发亮的沉香木佛珠。“那是周局长给他面子。真要按他那套搞,清源县的天都要变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