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的腊月二十刚过,一场大雪覆盖了鲁中南,山东军区司令部里,刘川延安的任命放在桌上:“都看看吧,延安的正式命令下来了。”
聂政委拿起电文,仔细看着,许友性子急,凑过去扫了几眼:“好家伙,中央局山东分局书记,由司令员你兼任,老聂任副书记,这是要把山东的党政军民,所有担子都压在咱们肩上啊,”
参谋长王安接过电文,看得很慢,逐字逐句:“统一领导山东的党、政、军、民工作,这是莫大的信任,也是责任。”
刘川深吸一口气,走到墙上的地图前,目光从胶东扫到鲁西,从黄河看到陇海线:“信任越大,责任越重,中央和总部首长这是对我们前一段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下一步的期望,山东分局朱书记回总部,把这副重担交给我们,我们决不能辜负。”
聂政委放下电文,语气沉稳:“司令员说得对,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再仅仅从一个军事指挥部的角度考虑问题,军队打胜仗,老百姓是靠山,如何更好地发动群众、建设根据地、保障供给、发展经济,这些都要统盘考虑,党政军民一体推进。”
“还有个建议,”刘川指着地图:“向鲁东南发展,创建鲁西南、鲁东南、鲁西北对鲁中的包围态势,继续压缩鬼子防线,这是大战略,和我们之前的军事部署不谋而合,但现在需要加上地方建设和群众工作这条腿,要走得更稳,根基扎得更牢。”
许友搓着手,既兴奋又感到压力:“地盘大了,事情就多,光想着打仗痛快不行了,得琢磨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兵源、粮食、被服、弹药哪一样都不能缺。”
王安点点头:“尤其是鲁东南,靠近日照、连云港,是出海口,也是鬼子重点防御区域。向那里发展,军事压力会更大,群众基础相对薄弱,需要投入更多力量。”
这时,门外传来报告声,李云龙、丁伟、张大彪、梁中玉以及刚扩编的几个旅长都被召来了,他们拍打着身上的雪花,鱼贯而入,屋子里顿时显得拥挤了不少。
李云龙一进门就嚷嚷:“司令员,政委,这么急叫我们来,是不是鬼子又不老实了?我的大刀早就饥渴难耐了,”他看到了桌上的电文,但没看清内容。
丁伟比较细心,注意到几位首长神情严肃中带着不同于往常的郑重,他没说话,只是找了个位置坐下,张大彪则挺直腰板,目光看着刘川。
刘川环视一圈:“叫你们来,是宣布中央和总部的最新任命和指示。”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中央决定,由我兼任中央局山东分局书记,聂政委担任副书记。也就是说,从今天起,山东的党、政、军、民,所有工作,由我们山东军区统一领导。”
这话一出,下面顿时响起一片低声议论。李云龙眼睛瞪得溜圆:“乖乖,这可是天大的事,刘司令、刘书记,这下咱们的担子更重了,”
丁伟沉吟道:“这意味着我们打仗,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军事目标,还要考虑对地方建设的影响,考虑民心向背。”
张大彪表态直接:“司令员指哪我打哪,需要三旅做什么,坚决完成任务,”
刘川压了压手,让众人安静:“担子重了,脑子就要更清醒,不能光想着冲杀,要学会经营,建设,总部和中央建议我们,向鲁东南发展,形成对鲁中鬼子的战略包围。这是个长期任务,军事斗争和地方工作要紧密结合。”
他看向李云龙:“李云龙,你的第一旅在鲁西,不仅要盯住津浦路的鬼子,还要协助地方同志,把鲁西的根据地建设成铁桶一样,能不能做到?”
李云龙啪一个立正:“没问题,打仗我在行,帮老百姓干活,咱也不含糊,谁要是敢祸害乡亲,破坏建设,我第一个剁了他,”
刘川又看向丁伟:“丁伟,你的二旅作为战略预备队,驻防菏泽、济宁核心区,这里的稳定至关重要,不仅要能打仗,还要成为根据地建设的标杆,协助地方政权巩固,发展生产。”
丁伟郑重回答:“明白,司令员,二旅一定做好表率,军事和地方工作两手抓。”
刘川的目光扫过张大彪、梁中玉、孙德胜等人,一一叮嘱,要求各部队在各自的防区内,积极支持地方工作,掩护干部下乡,发动群众。
最后,他总结道:“同志们,我们现在不是简单的战斗队了,更是工作队,宣传队,我们这支军队,要扎根于人民,兵源来自人民,给养依靠人民,只有把山东真正建设成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我们才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去消灭更多的鬼子,”
聂政委接过话,语气严肃:“各级政治机关要立刻行动起来。赵刚主任,你们政治部要尽快拿出一个详细的宣传教育方案,让全军上下都明白我们肩负的新使命,同时要抽调得力干部,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尤其是向鲁东南、鲁西北新发展的区域。”
政治部主任赵刚立刻记录:“是,政委,我们马上落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