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的温度还在指尖残留,陈默把最后一片葡萄糖含进嘴里。甜味散开的瞬间,星轨的嗡鸣再次响起,比刚才更清晰。
他抬手调出主界面,光纹在空中展开成环状图谱。李维盯着屏幕右下角的小绿灯,手指悬在键盘上方没有落下。林小满合上记录本,呼吸略微加快。
“信号又出现了。”李维开口,“云南边境,持续0.6秒,能量峰值比上次高12%。”
陈默点头,手指划过虚拟面板,将三次波动数据并列排列。波形起伏有细微差异,但整体节奏一致。他启动星轨分析模块,几秒后,匹配度显示为73%。
“不是巧合。”他说。
林小满凑近看热力图,三个红点集中在湘桂交界地带,另一个在云南靠近边境的位置闪烁了一下就消失了。她打开风险分类模型,输入新的参数阈值。
“按我们设定的标准,这种短时高强度释放属于‘战术级魔能压缩’。”她说,“普通人做不到,也没有必要这么做。只有熟悉早期实验流程的人才会用这种方式测试装置。”
李维已经打开了虚拟诱饵系统。他在伪装文档里嵌入了动态追踪码,并设置了权限验证。只要有人尝试解密核心部分,系统就会自动记录设备指纹和访问路径。
“诱饵已投放。”他说,“现在就看谁会上钩。”
陈默没有说话。他调出报名用户的实时行为日志,逐条筛查异常操作。平台注册人数已经超过两千,大部分是正常提交解题过程的学生。但有一条记录引起了他的注意。
用户名为空白字符,提交时间是三分钟前。这份报告没有中间推导,直接给出了接近最终认证级别的答案。最关键的是,其中一段公式结构使用了非公开的符文拓扑逻辑。
“这个解法……”林小满接过终端,仔细查看,“它跳过了基础建模阶段,直接应用了能量折叠算法。这不是靠猜能猜出来的。”
“而且书写习惯有问题。”她指着屏幕上的一处变量替换,“这里的符号顺序,和暗鸦组织内部手册里的写法完全一样。那是他们2010年用的旧标准,早就被淘汰了。”
李维立即逆向追踪登录路径。数据显示,该账号通过三层跳板服务器接入,最后一次操作IP位于老挝境内。但他继续深挖设备信息时发现,硬件指纹与国内某废弃科研基地的终端吻合。
“人在境外,设备在国内。”李维眉头皱紧,“要么是远程控制,要么就是有人把终端搬出去了。”
“也可能是故意留下的陷阱。”陈默说,“让他们以为能隐藏身份。”
他下令启动二级响应机制。系统自动封锁该账号所有权限,并将完整行为日志加密上传至国家科技安全备案系统。同时,后台向安全部门发送了协查请求。
林小满开始编写新一轮脱敏协议。她在关键公式中加入干扰变量,并设计了几组逻辑陷阱。一旦有人试图强行拆解代码,整个模块就会崩溃并反向记录攻击源。
“接下来的数据发布必须更严格。”她说,“每一层都要做两次剥离,先去掉高维参数,再植入假模型。”
李维补充道:“我可以在诱饵文档里加一个隐形标记。只要是掌握特定知识背景的人打开文件,就会触发追踪程序。其他人看到的只是乱码。”
陈默看着地图上的红点不断更新。七处异常信号中有四处呈现出规律性联动,每隔六小时出现一次,间隔时间和强度都在缓慢变化。
“他们在建立通信网络。”他说,“虽然还不完整,但方向很明确。”
林小满停下笔。“要不暂停‘启明工程’?至少等我们查清情况再说。”
“不行。”李维立刻反对,“现在收手等于告诉对方我们发现了什么。他们会立刻藏得更深,甚至转移阵地。”
陈默沉默了几秒。他调出星轨绘制的威胁演化图谱,画面中,那些红点正逐渐连接成网状结构。有些节点已经稳定下来,另一些还在试探性跳跃。
“我们不能等他们长大。”他说,“但也不能打草惊蛇。”
他决定保留“启明工程”的公开框架,全面启用双重脱敏协议和逻辑陷阱。平台不再只是技术推广工具,而是变成情报反制阵地。
“监控网继续运行。”他说,“你负责追踪每一个可疑访问。小满完善脱敏机制,确保外泄的数据都是带毒的。我来协调快速反应小组,随时准备现场处置。”
林小满点头,重新打开算法编辑器。李维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新的探测程序开始加载。全域监控进入深度扫描模式,数据流如星河般滚动。
陈默站在主控台前,手中的钢笔微微发烫。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开始。
三小时后,警报响起。
一个新账号访问了虚拟诱饵文档。系统检测到其具备高阶魔能压缩算法的知识背景,成功解锁了第一层伪装内容。追踪码激活,开始回传设备位置信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