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二十四年冬,京城第一场雪落得轻柔,江兰的护国夫人府邸书房里,烛火映着满桌的旧物:泛黄的护理坊初建时的病历本(第一页记着 “雍正元年,为包衣李氏接生,母子平安”)、兰馨镖局首镖的货单(周强当年签字的墨迹还清晰)、兰馨银行第一笔存贷的登记册(赵记木匠铺借一百五十两添工具,如今已开了三家分铺)、兰馨学院首届学生的毕业名册(张三、李四的名字旁还画着江兰批注的 “善种地”“懂贸易”)。
江兰坐在紫檀木书桌后,指尖轻轻拂过病历本上的褶皱,仿佛又回到了十三年前 —— 那时她刚穿越成包衣奴才之女,在低矮的土坯房里,用现代护理知识帮邻居接生,手里只有一把磨钝的剪刀、一块粗布,连热水都要去院里现烧。如今却坐拥一品诰命府邸,手握推动新政的力量,这十三年的路,每一步都浸着 “务实” 与 “为民” 的印记。
“姐姐,娘让我给你送碗姜汤。” 丫蛋端着青瓷碗走进来,碗沿冒着热气,她看见桌上的旧物,眼睛亮了,“这不是我第一次画的草药图吗?当时我把蒲公英画成了苦菜,姐姐还笑我呢!”
江兰接过姜汤,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口,她笑着把那幅歪歪扭扭的草药图递给丫蛋:“你现在不仅能分清蒲公英和苦菜,还能教医馆的学徒认药材,这就是‘一步一步做’的道理。” 她忽然想,该把这十三年的经历好好梳理,哪些做对了,哪些还要改进,这样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才能真正帮大清站稳脚跟,让百姓过得更踏实。
第二天一早,江兰让春桃把过往的奏折、账本、日志都搬到书房,从雍正元年到雍正二十四年,整整堆了半张书桌。她从天亮坐到天黑,逐字逐句翻看,渐渐理清了成功的核心经验 ——
第一,“民生为根,需求先行”。初建护理坊时,她没急着 “建大馆”,而是先去包衣村问 “最缺啥”,发现产妇死亡率高、孩童常生病,才定了 “接生 儿科护理” 的方向,第一年就救了三十多个产妇;后来办学院,也是因为看到商户缺算术、农户缺农技,才设了算术科、农业科,而非照搬传统书院教八股。就像去年经济危机,她没盲目放贷,而是先让兰馨社查 “商户最缺啥”,发现是 “资金周转 滞销货出路”,才搞了 “低息贷 代销”,一下子盘活了八十多家商户。
第二,“务实为要,不务虚功”。当年推新式农具,她没只靠官府发文,而是让兰馨学院的学员带着曲辕犁去江南试点,在李家庄教农户 “一天耕三亩地,比老犁快两倍”,农户亲眼见了好处,才主动推广;办银行时,她没学钱庄搞 “高息吸储”,而是算准 “商户存贷需求”,月息五厘吸储、一分放贷,既让存户有收益,又让商户能承受,短短三年就有五十万两存款。就连国际交流,她也没搞 “礼仪往来”,而是直接对接 “日本要番薯、西方要中医” 的需求,让交流落地成 “能救灾民、能治病人” 的实效。
第三,“资源联动,抱团成事”。化解安庆堤坝贪腐案时,她不是单打独斗 —— 兰馨社查证据、镖局护证人、医馆救灾民、学院算损失,最后才把王怀安拉下马;应对海外经济危机,更是 “银行放贷、镖局运货、商户代销、学院记账”,环环相扣,才让流民少了五万、税收升了三成。就像江老实常说的 “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难断”,她的事业从来不是 “瑞祥号一家”,而是所有能帮民生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第四,“容错为策,及时调整”。早期办医馆时,她曾因 “只重药材质量、不重成本”,导致当归进价太高,百姓买不起,后来立刻改找江南药农直接采购,砍掉中间商,让当归价格降了三成;第一次和日本贸易,没算到 “海路损耗”,丢了二十匹丝绸,之后就联合天津水师护船、用防水布包货,再也没出过差错。她从不觉得 “错了丢人”,反而把每次失误都记在 “改进本” 上,下次再遇到就能避开坑。
可复盘里也藏着教训,江兰用红笔在日志上圈出两处 ——
一是 “风险预判不足”。之前帮济南李记粮铺放贷时,没考虑 “胡椒易坏” 的特性,导致李掌柜赔了五百两,后来才在贷款条款里加了 “易损货物需提前投保”,让镖局和商户共担风险;二是 “基层覆盖不够”。去年水灾时,西南偏远山村没分到药材,因为医馆分号只开到州府,后来才规划 “每县设一个医点,让学徒定期巡诊”,确保偏远百姓也能看病。
“这些教训,比经验更金贵。” 江兰对着红圈轻声说,就像对着过去的自己对话,“以后做任何事,都要多问一句‘百姓会不会有难处’‘万一出问题怎么办’,才不算辜负‘护国夫人’这四个字。”
梳理完经验教训,窗外的雪已经停了,晨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江兰拿起纸笔,开始写《未来五年规划》,每一条都紧扣 “让大清繁荣、让百姓幸福” 的初心,分了五大块,每一块都有具体的 “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