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九年春,京城的海棠刚绽出粉白的花苞,瑞祥号总号的门庭就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 身着深蓝色和服、头戴斗笠的日本商人德川一郎,身后跟着两个捧着木匣的随从。他操着生硬的汉语,递上一封朝鲜商人帖木儿的介绍信,语气恭敬:“江姑娘,我是日本长崎的商人,帖木儿先生说,您是大清最懂贸易的人,我想…… 和您谈一笔生意。”
江兰正在核对兰馨银行的存款账目,见来人是日本商人,心里略感意外 —— 清朝与日本的贸易历来局限于长崎港的官方通商,民间往来极少。她请德川一郎落座,春桃端上刚沏好的龙井,笑着问道:“德川先生,不知您想做什么生意?日本有什么好东西,又需要大清的什么货物?”
德川一郎打开木匣,里面装着一块银锭和一捧淡黄色的晶体:“江姑娘,这是日本的白银和硫磺。我们日本盛产白银,硫磺更是储量丰富;可我们缺大清的丝绸和瓷器 —— 日本贵族喜欢大清的丝绸做和服,瓷器做茶具,却总买不到好货,要么是沿途商人掺假,要么是价格太高。我想直接从您这里进货,用白银和硫磺换,保证价格公道。”
江兰拿起硫磺闻了闻 —— 纯度很高,不仅能用于军工(制造火药,补充西北边防),还能改良酸性土壤(南方水灾过后,不少农田土壤板结,硫磺粉能调节土质);白银更是朝廷急需的硬通货,兰馨银行的存贷业务正缺白银储备。而瑞祥号的丝绸(改良织机织的细布,比普通丝绸厚实耐穿)、瓷器(从景德镇定制的薄胎瓷,轻便不易碎),恰好是日本急需的,这桩贸易可谓 “双向互补”。
“德川先生,您的提议很好。” 江兰让王瑞拿来丝绸样品和瓷器,“您看,这是我们改良织机织的丝绸,比普通丝绸密度高三成,做和服耐穿不勾丝;这是景德镇的薄胎瓷,透光性好,还摔不碎(她拿起一个瓷杯,轻轻摔在地上,杯子完好无损)。我们的价格也公道:一匹丝绸换二两白银,一个瓷茶具套装(含茶壶一把、茶杯四个)换一两白银;至于硫磺,一斤硫磺换五十文铜钱,您看如何?”
德川一郎眼睛一亮 —— 他在长崎买过大清的丝绸,一匹要三两白银,还常出次品;眼前的丝绸不仅质量好,价格还低,瓷器更是摔不碎的好货。他当即点头:“江姑娘,价格很公道!我第一次想订五百匹丝绸、两百套瓷茶具,换一千二百两白银、两千斤硫磺,不知您多久能备货?”
“半个月内就能备好。” 江兰拿出纸笔,画下贸易流程,“我们用兰馨镖局的船队运输,从天津港出发,走海路到长崎,沿途有镖师护卫,保证货物安全;到了长崎,您验货后,再交付白银和硫磺,我们一手交货,一手交钱,绝不拖欠。”
德川一郎却有些顾虑:“海路不安全,常有海盗;而且天津港的官员会不会刁难?我之前听说,大清的官员对外国商人很苛刻。”
“这个您放心。” 江兰笑着回应,“兰馨镖局与沿海的天津水师有合作,水师会派战船护送船队,海盗不敢来;至于官员,我已向皇上奏请对日贸易,皇上若批准,会给我们通关文书,官员不仅不会刁难,还会帮忙协调码头卸货。”
当天下午,江兰就带着德川一郎的贸易请求和样品,去了养心殿。胤禛看着白银和硫磺,又听江兰说 “一匹丝绸换二两白银,一年若贸易一万匹,就能赚两万两白银,硫磺还能补充西北火药”,当即点头:“准奏!朕给你通关文书,天津水师由你调遣,所需船只从内务府调拨,务必确保贸易顺利。”
可御史李崇德却站出来反对:“皇上,万万不可!日本乃外邦,与他们贸易恐引狼入室,而且沿海倭寇之患刚平息,若船队引来海盗,反而得不偿失!”
江兰反驳道:“李大人,日本的白银和硫磺是大清急需的 —— 白银能充实国库,硫磺能改良农田、制造火药;我们出口的丝绸瓷器,只是民生商品,不会泄露机密。至于海盗,有天津水师护送,再加上兰馨镖局的镖师,安全无虞。去年与朝鲜贸易,我们也遇到过类似顾虑,可最终不仅赚了钱,还加深了友谊,何乐而不为?”
胤禛也开口:“江兰说得对!贸易不是坏事,只要能为朝廷、为百姓谋利,就该推行。李崇德,你若再阻挠,就去天津港监督贸易,看看实际情况再说!”
得到朝廷支持后,江兰立刻启动备货。江老实带着村里的壮丁,将丝绸一匹匹熨烫平整,用防水的粗布包裹;江王氏和大嫂则在丝绸边角绣上 “兰馨” 的小标记,方便日本客户识别;丫蛋拿着画笔,在瓷茶具的杯身上画简单的兰草图案(德川一郎说日本喜欢植物纹样),还在每个箱子上贴 “小心轻放” 的日文标签(她跟着德川一郎的随从学了几句简单的日文)。
林巧也没闲着,她给船队的镖师和船员准备了 “海上急救包”:里面有治疗晕船的草药、防止伤口感染的酒精、驱虫的薄荷膏,还有一本《海上护理手册》,教大家如何在海上保持健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