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代:战国“利益操盘手”!两番话术帮周得地、助魏定相,凭“痛点拿捏”化解困局
第一桩事发生在雍氏之战时,韩国打楚国打得正酣,居然回头向周国要兵甲和粮草。周君愁得头都大了,赶紧找苏代想办法。苏代一拍胸脯:“这有啥好愁的!我不仅能让韩国不向你要兵要粮,还能帮你从韩国弄来高都这块地。”周君喜出望外:“你要是真能办成,我整个周国都听你安排!”
苏代立马去见韩国国相公仲,开门见山:“你没听说楚国的算盘吗?楚将昭应跟楚王说‘韩国连年打仗早就打累了,粮仓空得见底,根本守不住城,咱们趁他缺粮攻打,一个月内准能拿下’。结果现在围了雍氏五个月都没打下来,楚国自己都快扛不住了,楚王早就不信昭应的话了。你现在向周国要兵要粮,这不等于告诉楚国‘韩国真的缺粮’吗?昭应一听说,肯定劝楚王增兵,到时候雍氏必丢!”公仲恍然大悟:“说得对!但我派去要粮的使者已经上路了啊。”苏代又说:“那你不如把高都送给周国?”公仲气得跳起来:“我不向周国要兵要粮就够意思了,还送他高都?”苏代淡定解释:“你把高都送给周国,周国肯定死心塌地跟韩国站一边。秦国听说这事儿,指定气得发疯,会断绝跟周国的往来。你用一块没用的高都,换来了周国这个盟友,稳赚不亏啊!”公仲一听有理,不仅撤回了要兵要粮的使者,还真把高都送给了周国。楚国最后果然没拿下雍氏,撤兵走了。
第二桩事,魏国的田需死了,楚国的昭鱼忧心忡忡地对苏代说:“田需一死,我怕张仪、薛公、犀首这三个人里有一个会做魏国的丞相。”苏代问:“那你觉得谁做丞相对你更有利?”昭鱼说:“我想让魏国太子自己做丞相。”苏代说:“没问题,我帮你去北边见梁王,保证让太子当丞相!”昭鱼赶紧问:“你咋说啊?”苏代说:“我就跟梁王这么说——我从楚国来,昭鱼特别担心田需死后的相位人选。我问他怕啥,他说怕张仪、薛公、犀首来做丞相。我告诉他‘别担心,梁王你是英明君主,肯定不会用这三个人’。张仪做丞相,肯定偏帮秦国不帮魏国;薛公做丞相,肯定偏向齐国;犀首做丞相,肯定偏向韩国。你这么英明,绝不会让外人来损魏利彼。”昭鱼追问:“那梁王问‘该让谁做丞相’,你咋答?”苏代说:“我就说‘不如让太子自己做丞相’。这三个人都知道太子只是临时丞相,肯定会拼命把自己国家的资源拿来讨好魏国,想争夺未来的丞相之位。魏国本身就强,再加上三个大国帮忙,肯定能安安稳稳的。所以说,让太子自相是最好的选择!”苏代随后去见梁王,把这番话一说,梁王果然让太子自己当了丞相。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多方博弈困局”,关键在“痛点精准打击 利益置换绑定”
苏代能两度轻松破局,核心逻辑是“看穿各方核心诉求,用‘风险预警 利益诱惑’倒逼决策”:
1.先戳风险痛点,阻断错误决策:劝公仲时,先点破“向周征粮=暴露韩国短板”的致命风险,让公仲意识到“要粮”会导致“丢雍氏”的严重后果,先断了他的初始念头;劝梁王时,先分析“用张仪三人=损魏利外”的隐患,让梁王明白外臣相魏会损害本国利益,从而放弃考虑这三人。
2.再抛利益方案,实现双赢绑定:针对公仲的顾虑,提出“送高都=换周联盟 绝秦威胁”的置换方案,让韩国用闲置土地换来了盟友和安全;针对梁王的需求,提出“太子自相=获三国扶持 稳魏国局势”的方案,既满足了昭鱼的诉求,又让梁王看到了实际好处,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3.抓准决策核心,避开表面矛盾:不纠结“韩国该不该要粮”“魏国该选谁做相”的表面问题,而是直击“韩国怕丢雍氏”“梁王怕损国利”的核心诉求,用“风险最小化 利益最大化”的方案说服对方,让决策顺理成章。
二、核心启示:遇“多方博弈 利益冲突”,别硬扛,用“痛点预警 利益置换”破局
这种“不硬碰硬、靠利益操盘”的思路,对现在应对“职场协作、商业谈判、资源争夺”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 职场遇“跨部门资源索要 自身为难”:比如市场部让你所在的技术部抽调核心人员支援项目,你既不想放人影响本职工作,又不想得罪市场部。像苏代那样操作——先戳痛点:“这个项目现在竞争激烈,核心人员抽调后,咱们技术部的本职项目会延期,到时候公司整体目标完不成,反而影响市场部的成果落地”;再抛方案:“我派2名经验丰富的非核心人员,再提供一套成熟的技术工具,帮你们快速推进项目,同时我们的本职工作也不受影响,你看可行?”用“风险预警 替代方案”化解冲突;
- 商业遇“客户压价 自身无利可让”:比如客户要求降价20%,你降价会亏,不降价会丢订单。像苏代“利益置换”——先戳痛点:“这个价格我们根本覆盖不了成本,要是硬做,只能降低原材料标准,最后影响产品质量,对你的使用体验也不好”;再抛方案:“我不降价,但可以给你免费升级服务(比如延长质保1年、提供免费培训),这些服务的价值远超20%的差价,而且能帮你节省后续使用成本”,用“价值置换”替代“价格让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