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忱&唐顺之:明朝“务实破局者”!以权宜之策谋大事,不拘小节平危机
周忱:以“权宜之计”纾江南之困,巧借王振之力济苍生
周忱(谥号文襄)担任江南巡抚时,大宦官王振正把持朝政。周忱担心王振会阻挠自己推行利民政策,便想办法拉拢他。
当时王振刚在修建府第,周忱提前派人偷偷测量了他书房、阁楼的尺寸,让人在松江织造了一块剪绒地毯送过去,尺寸分毫不差。(旁边批注:有些传奇故事把这事安到赵文华头上,让赵文华成了千古笑柄。)王振收到后特别开心,之后周忱上奏的所有利于民生的政策,王振都在朝中全力支持。江南百姓至今还受益于那些政策。
冯梦龙点评:
同献绒毯,不同结局:王振与秦桧的差异
秦桧当年修建格天阁,有个官员在江南任职,想靠奇招讨好秦桧。他重金贿赂工匠,拿到格天阁的尺寸,织了块绒毯献上去,铺上去刚好合适。没想到秦桧却认为这人在暗中窥探自己的私事,勃然大怒,趁机找借口把他贬斥了。
同样是献绒毯,为何两人的喜怒截然相反?有人说这是因为王振是忠臣、秦桧是奸臣,上天让他们各自得到相应的报应,这恐怕不是真相。说到底,王振残暴又骄傲,心思简单浅薄;秦桧阴险又狡诈,城府极深。王振喜欢招揽名士来博取名声,秦桧则严密防范他人,生怕招来祸患。这才是两人态度不同的原因吧?
被诟病的“媚上”:实则为民生的深谋远虑
世上指责周忱的人,大多是因为他讨好王振、捐出一千石粮食让朝廷表彰自己家门,以及为儿子捐马换官这两件事,觉得这些都不是高明的做法。但我认为这两件事背后藏着深意。
当时全国各地灾荒不断,户部愁于财政匮乏,而周忱又上奏请求免除江南好几千万的苛捐杂税。他能想到的应急办法,只有鼓励百姓捐粮捐物、允许捐钱捐物换官这两条。所以他先以身作则,用“朝廷表彰家门是荣耀”“捐物换官不丢人”的信号,引导百姓积极响应。这和汉代卜式捐财支援边疆的用意一样,不能轻易非议。
唐顺之:忍辱负重荐贤才,联手胡宗宪平定倭患
倭寇侵扰苏州时,残忍地把婴儿挑在兵器上取乐。唐顺之(字应德)当时正在家闲居,看到这惨状,痛心疾首,恨不得和倭寇拼命。
当时在海上督战的是赵文华,他是权臣严嵩(号分宜)的亲信。唐顺之主动去拜见赵文华,向他陈述抗倭的战略战术,并且强调“要平定倭寇,必须重用胡宗宪(号梅林)”。赵文华随即向朝廷推荐唐顺之,让他担任职方郎中,到浙江、南直隶一带督战,唐顺之也趁机举荐了胡宗宪。
胡宗宪也深知其中关节,重金贿赂严嵩来讨好他,因此在抗倭过程中没有受到牵制,得以充分施展才能,最终平定了倭患。
焦竑评唐顺之:不拘小节者,方担天下之责
焦竑(字弱侯)说:“唐顺之晚年被严嵩举荐,至今仍被人当作话柄指责。但看《周易·否卦》,认为‘包容接纳小人,对君子是吉利的’,甚至可以容忍小人的存在。如果只顾保全自己的清白,却让国家大计付诸东流,这是心怀天下的人绝不愿做的事。”
“汉代有人说,中期选拔官员,一味追求清正谨慎,可这不过是妇女般的拘谨、乡下普通人的做派罢了。唉!世上有太多隐情,那些只顾爱惜自己名声的人,恐怕难以理解这番道理。”
“正德年间,大宦官刘瑾专权跋扈,刘健、谢迁都被排挤罢免,只有李东阳留下来。他越发沉稳谦逊,在朝中不断调和矛盾,士大夫们常常靠他才得以避免灾祸。人们都指责李东阳不辞职是错的,却没想过孝宗皇帝病危时,刘健、谢迁、李东阳三人都在病床前接受遗命,孝宗亲自把年幼的皇帝托付给他们。如果李东阳也跟着两人辞职,国家大事就会陷入不可收拾的境地,难道不是辜负先帝的嘱托吗?所以李东阳不能走,有万不得已的苦衷。他晚年有人说起这件事,他总会痛哭不止。”
“唉!大臣们的苦心,常常不被那些固执死板的儒生理解,何止是唐顺之一个人啊!”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成大事者,以“务实变通”破局,以“目标为先”弃虚名
周忱与唐顺之的行事逻辑,本质是“不拘泥于小节,以结果为导向”的大智慧,可拆解为三层:
1.借力破局:以“权宜之策”化解外部阻力
两人都面临“权臣当道、独木难支”的困境——周忱需借王振之力推行利民政策,唐顺之需借赵文华、严嵩的支持启用胡宗宪。他们不纠结于“讨好权臣是否失节”,而是主动适配规则,用“献毯”“行贿”“被举荐”等看似“不光彩”的手段,消除外部牵制,为目标推进铺路。
2.深谋远虑:“自污名声”是为引导民生、承担重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