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断》篇开篇语:
智慧能让人形成独到的认知,清晰的认知能让人做出果断的判断。
该果断做决定的时候犹豫不决,反而会被这件事拖累,招来麻烦。
这部分内容,收录在“识见与决断”这个主题下。
【管理智慧】
一、核心解读:这句话精准点出了“智慧、认知、决断”三者的关系,以及“果断”的重要性
1.能力递进关系:先有“智慧”打底,才能对事物有深刻“认知”;有了清晰认知,才能做出正确“决断”,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2.决断的关键意义:遇到需要做选择的时刻,最忌讳犹豫徘徊。一旦错失时机或陷入内耗,原本能解决的事会变复杂,甚至引发新的麻烦,最终得不偿失。
二、核心启示:放到现在生活、职场中,这句话的借鉴意义很直接
- 职场决策:面对项目取舍、机会把握时,先靠积累的经验(智慧)认清利弊(认知),然后果断拍板,别因纠结错过风口或让团队陷入内耗。
- 生活选择:遇到人生岔路(如职业转型、重要合作),先理性分析局势(认知),想清楚后就坚定行动,别被“万一”“也许”困住,否则只会被琐事纠缠,错失先机。
简单说就是:“脑子要够使,看事要透彻,做事要干脆。该下手时别犹豫,不然麻烦会主动找上门。”
【原文】
智生识,识生断。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集“识断”。
下面,让我们进入《识断》古代经典案例:
齐桓公:春秋“用人魄力天花板”!不查背景直接封高官,比诸葛亮敢拼太多
齐桓公:看中宁戚的才,管他有没有小瑕疵,直接封上卿
宁戚是卫国人,有一次他在齐国城外给牛喂料,一边拍着牛角一边唱歌。齐桓公路过听到这歌声,觉得这人不一般,当场就想任命他掌管国政。
大臣们赶紧劝:“卫国离咱们齐国又不远,不如先派人去打听下他的底细,要是真有本事,再任用也不晚啊!”
齐桓公却反驳:“打听啥?万一查出他有点小过错,就因为这点小事放弃这么个大才,这就是世上好多君主错失天下贤才的原因!”说完,当场下令点燃火把,举行册封仪式,直接把宁戚提拔成了上卿(古代高级官员)。
冯梦龙点评:
韩琦、范仲淹明明知道张载、李觏是有真本事的人才,却不敢大胆任用,说白了就是没胆子。诸葛亮也一样,他清清楚楚知道魏延的军事才能有多厉害,可又断定魏延野心大、不甘屈居人下,所以对魏延顾虑得太深、防备得太严、约束得太死——宁愿让他的才能白白浪费,也不愿放手让他全力施展。他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就是因为胆识被自己的“深谋远虑”给掩盖了。
哎,说起“胆识”这东西,真是没法轻易说清啊!当时魏国派夏侯懋镇守长安,诸葛亮率军讨伐魏国,魏延献计说:“夏侯懋这人胆小又没谋略,您给我五千精锐士兵,我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再从子午谷向北进军,不到十天就能赶到长安。夏侯懋听说我突然杀到,肯定会弃城逃跑。等东边的魏军调集兵力赶过来,至少还得二十多天,而您从斜谷出兵,也完全能赶过来和我汇合。这样一来,咱们就能一举平定咸阳以西的地区了!”可诸葛亮觉得这计策太冒险,没采纳。
赵襄主:信得过任登的眼光,不重复考察,和齐桓公一样有智慧
任登担任中牟县令时,向赵襄主推荐了一个叫瞻胥已的人,赵襄主当即任命瞻胥已为中大夫。
宰相劝谏说:“您只是听任登说这人好,自己都没亲眼考察过,任命中大夫这么重要的官职,也太随便了吧!”
赵襄主说:“我任用任登的时候,已经亲自考察过他的能力和眼光了。任登推荐的人,我要是再一个个去考察,那这辈子都得耗在考察人这件事上,没完没了了!”这和齐桓公任用宁戚的智慧,简直一模一样。
在识人用人这件事上,齐桓公的胆识简直甩了同期大佬几条街——别人用人才前要查三代、挑细枝末节的毛病,他倒好,一眼看中人才,直接跳过所有“背景调查”,破格提拔成高官。反观诸葛亮,明知魏延有才,却被顾虑绑住手脚,胆识输给了算计。两者对比,差距立显。
一、核心逻辑:用人的关键,光“识才”不够,更要“敢用”
齐桓公和赵襄主能破格用才、留住人才,诸葛亮却错失良机,核心差距就在于“魄力”二字:
1.齐桓公:抓大放小,不被小瑕疵耽误大人才:他明白“人无完人”的道理,比起那些可能存在的“小过错”,人才的核心能力才是重中之重,所以敢跳过繁琐的考察流程,直接重用;
2.赵襄主:信任传递,节省识人成本:他信任自己选中的任登,自然相信任登的荐人眼光,不用重复做“无用功”,既高效又能让人才感受到信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