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诩:东汉“边境守护者”!怼“弃凉州”昏招,靠一招稳住西北半壁
永初四年,羌胡叛乱,把并州、凉州搅得残破不堪。大将军邓骘觉得军费开支太大,两边顾不过来,就想放弃凉州,集中力量防守北边。他还打了个比方:“就像衣服破了,用没破的部分补破的地方,好歹还能留件完整的;不然两边都保不住。”大臣们听了都觉得有道理。
虞诩却找到太尉李修,直言反驳:“我听说大臣们商量着要弃凉州,这可太荒唐了!凉州一丢,三辅(长安周边地区)就成了边境;三辅成边境,皇家陵墓就暴露在外面,这是绝对不能干的事!老话说‘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凉州人熟悉军事、勇猛善战,比其他州的人强多了。现在羌胡不敢闯进三辅作乱,就是因为凉州在后面牵制;凉州人敢冲锋陷阵、毫无退路,就是因为他们是汉朝的子民。要是把凉州扔了,逼当地人迁徙,他们本来就恋家,肯定会心生不满。万一有豪杰趁机聚众,带着人往东打,就算有孟贲、夏育这样的勇士当士兵,姜太公当将领,恐怕都挡不住!那些大臣说‘弃凉州像补衣服还能留完整的’,我倒觉得这像毒疮蔓延,根本没个头,弃凉州绝对是馊主意!”
李修赶紧问:“那你有什么好办法?”虞诩说:“现在凉州局势动荡,人心不安,我怕突然出乱子。最好让四府(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和九卿,每家都从凉州招募几个人当官;再把凉州本地太守、县令的子弟,都任命为闲散官员。表面上是奖励凉州人的功劳,鼓励他们,实际上是把这些人留在京城当‘人质’,防止有人搞小动作。”李修觉得这主意好,就召集四府大臣商量,大家都同意虞诩的办法。之后朝廷招募凉州豪杰当属官,任命凉州地方官的子弟为郎官,总算稳住了凉州的人心。
冯梦龙点评:弃地之祸与用才之智,历史教训要记牢
虞诩保住凉州,靠的是李修愿意公正听取意见;而唐朝李德裕想收复维州的提议,却因为牛僧孺的私人恩怨被驳回。不为国家长远考虑,只图自己痛快,给后世留下无法挽回的遗憾,这是最严重的不忠!
看看历史就知道:丢了河套,陕西右边就没了屏障;丢了西河,甘州就陷入危险;丢了太宁,蓟州就被敌人逼近;丢了三坌河,辽东就人心惶惶。本朝过去的事,想起来都让人寒心!当年匈奴单于冒顿,连自己心爱的名马和女人都舍得,却坚决要争那些看似没用的千里荒地,最后才灭了东胡、吞并其他部落。堂堂中原王朝,谋划却不如蛮族,还满不在乎、不知羞耻,这算什么事!
而且虞诩保住凉州的办法,最妙的是“招募凉州豪杰当官”——这和刘备当年靠重用巴蜀人才稳住两川的思路一模一样。嘉靖年间东南倭寇作乱时,漕运总督郑晓也曾上奏:“倭寇里很多是中国人,其中不少有勇有谋的人,就是因为没出路,才甘心跟着倭寇当向导。恳请让各省巡抚,每年从军民和普通百姓里,选拔几十个勇猛有智谋的人,给他们‘义勇’的名号,每月发一石米。平时让他们带人抓强盗,战时让他们领兵杀倭寇,有功就给官做。这样一来,不仅中国人不会被倭寇利用,还能从中选出将才。那些已经跟着倭寇的人,也可以劝他们投降,要是有本事,一样能立功升官。不然几年后,万一出了像卢循、孙恩、黄巢、王仙芝那样的人,倭寇势力蔓延开来,就更难消灭了!”我觉得郑晓这办法,现在正该用得上。
【管理智慧】
虞诩的厉害,在于“看得远、抓得准”
别人只看到“军费不够”,就想“丢地止损”,虞诩却能看到“丢凉州会引发连锁反应”——不仅丢土地,还会丢人心、养祸患。更关键的是,他没只靠“硬怼”,而是给出了“用官禄拉拢凉州人”的具体办法,既稳住了人心,又防了隐患,比单纯的“弃或守”高明多了。
一、核心逻辑:破解“边境危机想弃地”,别“短视止损”,要“看长远、抓人心”
虞诩能反驳“弃凉州”,核心是两个关键判断:
1.看透“弃地的连锁风险”:不只算“军费账”,还算“战略账”——凉州是三辅的屏障,丢了凉州就丢了缓冲,甚至会逼反本地人,酿成更大祸端;
2.找对“稳边境的关键”:不搞“硬派兵镇压”,而是用“官禄拉拢”——把凉州豪杰和官员子弟留在京城,既给了好处,又变相控制,让凉州人觉得“跟着汉朝有奔头”,自然不会作乱。
这就像现在公司遇到“某业务亏损想砍掉”,不能只看“短期亏损”,还要看“这业务对其他业务的支撑作用”,更要考虑“砍掉后员工和客户的反应”,用“调整策略、保留核心人才”代替“一刀切放弃”。
二、核心启示:遇“想靠‘放弃’解决问题”的情况,别“短视跟风”,要“算大账、抓关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