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岐:遇到“天上掉的好处”别瞎乐,先问“对方图啥”,不然容易中套
侯景背叛北魏投奔南梁后,被梁武帝封为河南王。没过多久,北魏丞相高澄突然派人来南梁求和,当时满朝大臣都觉得“这好事啊,赶紧答应”,没人反对。
傅岐当时只是个如新令(地方小官),正好在京城上朝,只有他站出来说:“高澄刚掌权没多久,正是得意的时候,没道理平白无故来求和啊!他肯定是想搞离间计——让侯景看到‘梁魏要和好’,心里发慌,觉得自己要被抛弃,最后只能被逼着造反。咱们要是答应求和,正好中了他的圈套!”
可梁武帝被大臣朱异的话忽悠了,还是拍板答应了议和。侯景本来就怀疑南梁和北魏私下搞小动作,为了试探,就伪造了一封“北魏邺地人写的信”,信里说“想用贞阳侯(南梁宗室,之前被俘)换回侯景”(边批:这招也够绝的)。
梁武帝没多想,回信里直接写了“贞阳侯早上回到南梁,侯景晚上就给我滚回北魏去”。侯景看到这封信,彻底凉了心,当场就起兵反叛了。
傅岐才是真·清醒人!满朝大臣只看“求和”的表面,他却抓准“高澄没理由求和”的核心,可惜皇帝拎不清
别人都被“北魏主动求和”的假象骗了,觉得是“避免打仗的好事”,只有傅岐能看透背后的逻辑:高澄正春风得意,根本没必要低头求和,唯一的目的就是挑拨侯景和南梁的关系。这种“不看表面好处,只看‘对方为啥这么做’”的洞察力,比满朝高官都强。而梁武帝不仅没听,还在回信里说漏嘴,直接把侯景逼上绝路,纯属自找祸事。
傅岐的智慧,在于不被“表面利益”(避免战争、北魏服软)迷惑,始终盯着“对方的真实动机”——高澄没理由求和,那求和就一定有坑。放到现在也一样:生活里遇到“有人突然给你好处,却不说理由”(比如陌生人送你免费体验券、商家突然给你超低价优惠),别先开心,想想“他是不是想骗你消费、套你信息”;职场上遇到“竞争对手突然示好、同事突然帮你做麻烦事”,也别掉以轻心,琢磨“他是不是有求于你,或者想让你放松警惕”。
【管理智慧】
一、傅岐的“反常洞察术”:对手刚赢就示好,不是善意是算计
傅岐第一个看透的坑,是“高澄求和的反常性”——高澄刚打了胜仗,手里有主动权,按常理应该趁势接着打,哪会突然“放下身段”来议和?这就像现在商业里,竞品刚推出爆品、抢了你不少客户,转头就来找你说“咱们别卷了,合作吧”;职场里,之前跟你抢晋升名额的同事,刚赢了项目,突然对你特别热情,说“以后咱们一起干”——这种“刚赢就示好”的反常操作,十有**是埋了坑,不是真善意。
普通人容易被“表面好处”冲昏头(比如南梁大臣觉得“不打仗省钱”),但清醒的人会先问“他为啥要这么做”——反常背后,一定有没说出口的算计。
当代案例1:商业“竞品刚赢就谈合作”:实为离间,逼走挖来的核心团队
某新能源车企A,刚从竞品B挖来一支核心电池研发团队(相当于侯景),这支团队帮A搞出了新电池技术,眼看就要量产。结果B公司刚推出自己的新电池(相当于高澄得志),突然派高管找A谈“技术合作”,说“咱们共享电池专利,一起降成本”。
A公司的高管们都觉得“这是好事啊,能省研发钱”,只有技术总监老李(相当于傅岐)反对:“B刚赢了一波,为啥要跟咱们共享专利?肯定是想搞事!他们知道这支研发团队是从B挖来的,故意谈合作,就是想让咱们怀疑‘团队是不是跟B还有联系’,甚至散布‘团队泄密给A’的谣言,让团队没法安心干活!”
A CEO没听老李的,还跟B公司走得很近。果然,没过多久,行业里就传“A的新电池技术是研发团队从B偷来的”,A CEO开始怀疑团队,想换掉负责人。最后研发团队觉得“不被信任”,集体辞职,A的电池项目直接黄了——这就是南梁满朝大臣犯的错:没看透对手“刚赢示好”的反常,中了离间计,丢了核心人才。
当代案例2:职场“对手刚赢就示好”:实为挑拨,让你被领导怀疑
小吴在广告公司做策划,之前跟同事老张抢“年度优秀员工”,老张靠一个大项目赢了,还升了主管(相当于高澄得志)。没过几天,老张突然对小吴特别热情,不仅帮他改方案,还总拉着他跟领导吃饭,说“以后咱们一起做项目,我带你”。
小吴一开始还觉得“老张变大方了”,直到有天领导找小吴谈话,问“你跟老张最近走得挺近,他那个大项目的思路,你是不是早就知道?”小吴才懵了——后来才知道,老张跟领导说“小吴之前也想做这个项目,我跟他聊过不少想法”,故意让领导觉得“小吴可能借鉴了老张的思路,还没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