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令郯:“管复杂群体别蛮干”,用“分情况定规矩”比“一刀切”更高效
崇宁初年,朝廷在东、西、南三京分别设置“敦宗院”,用来安置皇室里闲散无职的宗亲,还挑选皇族中贤能的人去管理院里的事。但有些宗亲辈分高、资历老,负责管理的人往往觉得很难办。
赵令郯刚开始被任命为南京敦宗院的管理者,上朝接受皇帝问话时,皇帝问他:“你打算用什么办法管理这些宗亲?”赵令郯回答:“辈分、年纪比我大的,就按国家的规章制度来管;比我小的,就用家族里的规矩来约束。”皇帝特别认可这个思路,还给他升了官,派他去上任。
赵令郯到任后,宗亲们都很听从管教,从没做过骚扰百姓的事,南京地区也因为这事少了不少麻烦,当地百姓都挺依赖他的治理。
不搞“一刀切”,按“辈分定规矩”,既守住了制度,又给足了体面,把难管的皇族管得服服帖帖!
要是不管宗亲辈分,全用一套规矩硬管,要么得罪长辈宗亲,要么镇不住晚辈;可要是一味纵容,又会让宗亲们肆无忌惮、扰乱地方。赵令郯的高明之处在于:把“国法”和“家法”分开用——对长辈用国法讲规矩,显尊重;对晚辈用家法严约束,明底线,既没激化矛盾,又把敦宗院管得井井有条。
赵令郯的智慧,在于看透“管理的关键是‘对症下药’,不是‘用一套标准套所有人’”:他不被“皇族难管”的固有印象困住,而是根据“辈分差异”制定不同规则,既符合情理,又能落地执行。很多时候,面对成分复杂的群体(如职场里的老员工和新人、家族里的长辈和晚辈),别只想着“用一种方法管到底”,先找群体间的差异(如资历、年龄),再针对性定规矩,反而能轻松立住秩序。
【管理智慧】
一、赵令郯的“管理逻辑”:不搞“一刀切”,按“辈分匹配规则”——既给尊重又立规矩,不戳痛点才好管
宗室难管的核心,是“身份特殊 辈分混乱”:管辈分高的用硬规矩,容易被说“不尊重长辈”;管辈分小的用软法子,又容易被说“没威严、管不住”。赵令郯的聪明,在于把“规则”和“身份”对应上:
-对长辈用“国法”:不是故意找茬,是“国家制度必须遵守”,既给了“按规矩来”的台阶,又没让对方觉得“被轻视”——毕竟国法面前,就算是皇亲也不能例外;
-对晚辈用“家法”:不是苛责,是“长辈对晚辈的提点”,少了“冷冰冰的制度感”,多了“人情味儿”,晚辈不容易抵触,反而愿意听劝。
这就像“管一群混编的团队,有老员工也有新员工:对老员工按‘公司制度 资历尊重’来,不瞎指挥;对新员工按‘带教 容错’来,不硬压”——不拿一套规矩套所有人,才能戳中不同人的接受点。
当代案例1:职场管“老员工 新员工”混编团队,分规则管,没内耗还出活
某部门来了5个新员工,加上原来的3个老员工(干了8年以上),经理老周一开始想“用一套考核标准管所有人”:要求老员工和新员工一样“每天写详细日报、每周做PPT汇报”,结果老员工觉得“我干这么久还要跟新人一样被盯,不被信任”,故意拖延;新员工觉得“日报写得再好也没人教真东西,没方向”,天天摸鱼。
后来老周学赵令郯的思路,改了管理方式:
1.对老员工用“国法式管理”:按公司“资深员工考核条例”来,不要求写详细日报,改成“每周跟经理聊1次工作难点”,重点考核“带新员工的效果 项目推进进度”——既给了老员工自主权,又明确了“传帮带”的责任;
2.对新员工用“家法式管理”:每个新员工配1个老员工当“师父”,师父负责“教业务、改方案”,新员工不用做PPT汇报,改成“每周跟师父复盘1次学习成果”,考核重点是“成长速度 师父评价”——新员工有了方向,老员工也有了成就感。
结果不到两个月,老员工主动帮新员工梳理业务,新员工也快速上手,部门项目进度比之前快了30%。要是还按“一刀切”管,老员工抵触、新员工迷茫,团队早散架了——赵令郯的“分规则”,在当代职场就是“不拿新人标准卡老人,不拿老人要求压新人,按身份匹配规矩才管用”。
当代案例2:社区管“老人 年轻人”兴趣社团,分方式带,没人闹还热闹
某社区想搞“文化社团”,一开始不管老人年轻人,都组织“每周三下午开会、每月办一次书画展”,结果老人觉得“开会太枯燥”,年轻人觉得“书画展太老气”,没几个人愿意来。
社区主任学赵令郯的招,调整了社团运营:
1.对老人用“国法式管理”:按“社区老年社团公约”来,活动定在“上午(老人精力好)”,内容是“太极课、健康讲座”,由老人里的老党员当“负责人”,按公约安排活动——老人觉得“自己说了算,还符合需求”,每次都有20多人参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