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齐王府夜访:凤驾夜临诉危局,太傅袖藏安邦策
崇德五年正月十八深夜。
金陵齐王府的朱门被轻轻推开,符太后的凤驾未敢惊动仪仗,只带了两名贴身宫女,乘着青布小轿,在夜色中悄无声息地停在书房外。
寒风卷着残雪落在轿帘上,融化成水珠,像极了她此刻眼眶里打转的泪。
陈琅刚核对完河北三司的官员履历,见内侍通报 “太后驾临”,忙起身迎出。
烛火映着符太后的凤袍,往日端庄的纹样此刻显得有些黯淡。她踉跄着扑进陈琅怀中,双手死死揪住他的玄色朝服,肩头剧烈起伏,小声啜泣起来。
温热的泪水透过衣料渗进皮肤,灼烧着陈琅的心脏。
“太傅,你可得想想办法!” 符太后声音破碎,带着哭腔断续道,“熙诲现在谁的话都听不进,甲字军扩编的事还在闹,宗训年纪轻,根本压不住他 —— 再这样下去,大周的兵权,迟早要被他攥在手里!”
她将脸埋在陈琅胸前,话语间混着压抑的呜咽,“先帝临终前把宗训托付给你我,可现在…… 熙诲是世宗亲子,宗室里都护着他,武将们更是唯他马首是瞻,我真怕有一天,他会……”
未说完的威胁悬在半空,让书房里的空气瞬间凝固。
陈琅扶着符太后坐下,转身从书案下取出一本泛黄的册子,递到她面前:“太后莫慌。这是武卫司刚呈上来的‘甲字军将领详册’,臣已让他们逐条核查 —— 一万甲字军,将领共二十五人,其中十二人是先帝旧部,忠于陛下;八人是熙诲在军学提拔的亲信,剩下五人持观望态度。”
他指着册页上 “忠于宁王” 的将领名单,指尖划过 “李继隆”“杨延贵” 的名字:“这些忠于宁王的将领,看似手握重兵,实则根基不稳。可先以中枢考核为由,将他们分批调往燕云、山东等边陲要地,再安排三司举荐的亲信以监军、副将身份渗透其中,逐步架空实权;对尚在观望的五人,立即许以粮饷、爵位,并将其家眷接入京城 ‘护佑’,既施恩又威慑,可快速拉拢至陛下麾下。至于熙诲的心腹大将曹元显、张允等人,他们在军中根基深厚,贸然调动易引发兵变。不如先将他们的嫡系部队分散调防,再以军需补给、军械调配等事务牵制,使其空有将名而无调兵之实。如此,即便人事权暂未完全掌控,也能将其兵权牢牢压制。”
符太后接过册子,手指摩挲着 “忠于陛下” 的朱批,眼眶渐渐红了:“还是太傅想得周全…… 可熙诲性子烈,若察觉你调走他的人,会不会……”
“他会闹,但闹不起来。” 陈琅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皇宫的灯火,声音沉得像寒夜的冰,“熙诲是猛虎,可猛虎再凶,也得靠粮草活命、靠官职笼络人心。现在河北三司已派官赴任,财政、粮储都在中枢手里,他若敢妄动,臣便断他的粮饷、停他的军械 —— 这就是困住猛虎的‘笼子’。”
他顿了顿,语气突然凝重:“臣唯一怕的,是有人帮他拆笼子。”
“拆笼子?” 符太后抬头,眼中满是疑惑。
“赵普。” 陈琅一字一顿道,“臣已得报,赵普派了密使去河北,想拉拢熙诲,许他‘共分天下’。若熙诲与赵宋勾结,里应外合,这‘笼子’就算再结实,也会被他们拆得粉碎。”
二、河北截密:军情司暗伏擒信使,谋逆信笺露毒心
同一时刻的河北沧州城外。
一支黑衣小队正潜伏在官道旁的树林里。他们是陈琅安插在军情司的暗探,奉命监视洛阳方向来的可疑人员 —— 三天前,陈琅便预判赵普会派密使接触柴熙诲,提前布下了眼线。
寒风卷着枯叶掠过树梢,远处传来马蹄声。暗探首领老黑抬手按住腰间的短刀,目光紧紧盯着官道尽头 —— 一个身着商人服饰的男子,骑着一匹快马,怀里揣着一个鼓囊囊的包裹,正朝着沧州大营的方向疾驰。
“就是他。” 老黑低声道,挥手示意队员包抄。
待那男子靠近,三名暗探突然从树林里冲出,绳索如毒蛇般缠住马腿。马匹受惊跃起,将男子掀翻在地,包裹掉在地上,里面的密信散落出来。老黑上前一步,踩着男子的后背,捡起一封印着 “赵” 字火漆的信笺,拆开一看,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信上的字迹潦草却狠毒:“若宁王愿与大宋结盟,共灭陈琅,陛下愿许河北、山东之地,封宁王为‘北周王’,两国以黄河为界,永世修好……”
“把人绑了,信收好,立刻送金陵给齐王殿下。” 老黑冷声道。他看着被绑得严严实实的密使,眼中满是警惕 —— 赵普这招 “借刀杀人”,若真让柴熙诲接了,河北乃至整个大周,都将陷入战火。
密使被押走时,还在挣扎着高喊:“我是大宋使者,要见你们宁王殿下!你们敢抓我,宁王不会放过你们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